例谈教师如何赏识学困生

时间:2022-09-21 10:12:39

例谈教师如何赏识学困生

摘 要: 学困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产生自卑心理,而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赏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结合具体事例,就赏识教育的作用、效果展开分析,指出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恰当采用赏识教育,使学生真正喜爱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学困生 教师 赏识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生,他们往往因为学习成绩在班里比较落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下降,导致容易放弃,最后走向失败。如何恢复学困生的自信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了。在我看来,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赏识。

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赏识的重要性。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些赏识导致成功的案例:

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也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给我一个启示:“赏识:成功的教育。”

周弘,一个普通聋童的父亲,就是发现这种教育方法后把他那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留美硕士。并用这种方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更令人鼓舞的是,他把这种方法引入健全孩子的教育实践后,让许许多多所谓“差生”、“后进生”又重新找回了自信,让很多陷入教育困惑的父母重新走上快乐家教的道路。

两个案例都让我们看到了赏识的巨大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去赏识学困生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一、全面地认识这个学生,去努力发现和利用他的优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都是有他各自的智能优势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在言语智能或逻辑―数学智能上表现不佳就断定他的智力水平低下,就说他笨。学生是各有长处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其他课任教师、家长的调查、访谈和观察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如果教师确认了学生的长处,除了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还要利用这些优势改善他们的劣势。

来看一个事例: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魏书生的班。魏书生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定地对付,你给他说优点,他反而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书生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魏书生把学生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了。

我想,看了这个事例能使我们做教师的受到更多的启发,能够更多地去发现和利用学生的优点。

二、教给学生多元智能理论,让他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赏识。

让学生通过你的解释知道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大家不是同一种聪明,人的聪明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另外,对自身的缺陷和障碍有准确的认识,不会以偏盖全。可以让他听一些故事。比如有学习障碍的爱因斯坦在数理逻辑、达・芬奇在空间感、罗丹在肢体动觉、洛克菲勒在人际关系、巴顿将军在军事方面分别取得了成就。

三、尊重并信任学困生。

人没有尊严,无形的生命便会萎缩。特级教师钱梦龙有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一次,他到外地讲课,一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钱老师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却是十分喜爱学习的好学生。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很着急,想把因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学生原以为必受批评,可却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很快成为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因此,在孩子做了错事而又知错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不妨对其错处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的积极面加以肯定和赏识。

人人都是如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对其充满信任。

信任学困生的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疾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周弘常常深情地说,在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应当学会敬畏,学会“顶礼膜拜”……我班的龚梦君同学在初二下学期就像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一样,进步实在是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对他有信心,认为他成绩不理想的主因是自身不努力。我多次找他谈心,告诉他只要下工夫就能有进步,要敢于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我相信他有巨大潜能,并多次把这种信任传递给了他。一学期来,他成为我班进步最明显的一位学生。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在班级中进步了5名,期末考试又进步了6名,由以前的三门功课不及格到全部及格,学习成绩跃居班级中游。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改变,不再一下课就找其他同学聊天吹牛;成绩提高了,自身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目标以后也就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表现在平时上课认真了,学习刻苦了。我认为促使他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老师对他的信任和鼓励是至关重要的。

四、激励并提醒学困生。

孩子一定有潜在的优点: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点滴进步也具有激励价值;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要真诚地提醒。赏识教育不仅不否认批评、惩罚,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地批评、惩罚。事实上,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批评时讲究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可以这样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还可以更好吗?”惩罚可以像魏书生一样,学生犯错误时让学生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以此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时候,教师应该真诚地安慰孩子,与他分担痛苦,而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

五、赏识需要讲究艺术。

“这次怎么又没有考及格。”“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和别人比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若改成:“就缺几分了,再努力一把,成功就在眼前了。”“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会不一样。这不仅能使学生保持积极性,而且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流露一种渴望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从而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赏识要恰到好处。教师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灵活操作。例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让学困生也在“我也行”、“我能行”的感觉中找回自信,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成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1).

[2]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8,(1).

[3]周弘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公开信.等有关赏识教育的文章.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6,(1).

上一篇:新世纪法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史学发展概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