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探究

时间:2022-09-21 10:04:16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探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对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一些基础乐理知识的了解,而是通过音乐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就很有必要就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到更多音乐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新课改呼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传统的只重视语数外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不同,人们也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一种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的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下面就从具体的几个方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论述。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些科学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新科技来辅助教学,像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新课改也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教会学生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呈现口授或板书所不能直观呈现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鸭子》这一课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会学生《数鸭子》这首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同时学习的兴趣也不会很高。这个时候,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放出小鸭子的叫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唱到的歌词部分,逐步出示相对应的图片。如当教学生唱到“大桥下”时,出示图片大桥;当唱到“一群鸭”的时候,就出示一群小鸭子的图片,以此来帮助一年级的小学生记忆歌词,同时还为歌曲的创编做了一定的铺垫。在学生熟练唱会本首歌曲后,教师还可以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首儿歌的视频,巩固学生的记忆,这种声像俱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直接说教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过来,秉著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除此之外,对于充分考查学生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音乐学习来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是不可缺少了,其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情感教学

音乐是一门饱含情感的课程,教师在教小学生音乐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情感融入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领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感情,体会创作者的心路历程,这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今后在音乐创作上发挥出更大的才能。实施情感教学还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以心灵去感知音乐,真正在音乐的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例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妈妈的心》这一首儿歌的时候,教师在本节课上就要十分注重感情的投入,要是教师自己在教学的时候就不带任何情感,生硬地指导学生,这就没有多少教学意义了,特别是在唱到“妈妈的心里总爱牵挂我,我的心里牵挂着妈妈的歌”“妈妈的歌,儿女的歌,都歌唱红星灿烂的祖国!”等这样的词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饱含感情,祖国妈妈养育了我们,我们爱祖国妈妈,把我们与祖国妈妈之间的深厚感情演唱出来,并注意在演唱过程中的停顿,对感情的把握适当,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那份情感,使学生能够扎实地学好本节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音乐上的领悟能力,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温度。

三、组织丰富的音乐教学活动

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学音乐教学就更是如此了,教师可以通过经常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教学课堂,并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训练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我们多快乐》这一课时,本课在唱歌和欣赏曲目之后,有一个活动叫“化妆舞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这一教学活动的进行,事先让学生从小动物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纸质面具,然后教师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扮演的角色的面具上台唱首歌或者表演一个其他的小节目。这样一来,课堂就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的学习能有效丰富他们的生活,健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可以从新技术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情感的投入这三个方面出发,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万海红.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5.

[2]卢天超.关于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探讨[J].小品文选刊 下,2015.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新课改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