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糖尿病诊治的三个误区

时间:2022-09-21 07:50:3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有效治疗,发展下去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无论是患者还是某些医生,在对待糖尿病的检查和用药方面,都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一:检测餐后血糖可有可无

许多人在体检时很少检查餐后血糖,得了糖尿病后也很少监测餐后血糖,使得糖尿病的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

为什么要查餐后血糖呢?

①有利于诊断,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200毫克/分升(11.11毫摩尔)。如果有糖尿病的症状,一次血糖达标即可诊断;否则需要两次达标的血糖方可诊断。因此,查餐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②有利于监测,能更真实反映血糖情况

有些患者监测血糖时,往往看到空腹血糖正常,就错误地认为血糖控制得很好。殊不知空腹血糖只代表空腹那一段的数值,而餐后血糖更为重要。若餐后血糖升高,则一天的血糖平均值必然增高,长此以往,糖化血红蛋白较高,血糖处于一个很高的平台,对血管的损害非常严重,日久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因此,查餐后血糖有利于真实地反映血糖情况。

③有利于治疗,易于监控用药

若餐后血糖较高,就必须使之降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因此,查餐后血糖有利于监控用药。

误区二:用胰岛素会上瘾

很多患者一谈到胰岛素就有一种恐惧感,害怕使用胰岛素会成瘾。那么,胰岛素真的会成瘾吗?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体内惟一能使血糖降低的物质。正常人体内每天产生一定数量的胰岛素,用来调节血糖水平。如果患有1型糖尿病,体内胰岛功能基本已经衰竭,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来代替,才能控制血糖,不能中断。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也有一部分病人在得病几年后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这时用最大剂量的口服降糖药也不再有效,血糖持续增高;还有些病人因为肾脏和眼底并发症较重,或者有感染等情况,血糖居高不下,这时候必须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使用以后还能撤下来吗?这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有些病人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血糖控制较理想,高血糖毒性对胰岛细胞的损害消失,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改用口服药还可有效,并且觉得每天注射较麻烦,可以暂时先撤下来。另一些病人停用胰岛素后,改用口服药仍然无效,而实验室胰岛分泌功能检测显示,他们的胰岛功能已经很差,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必须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才能降低血糖,这时应继续使用胰岛素,这与药物成瘾是两回事。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偶尔停用1~2天,其后果仅仅是血糖升高,决不会出现“毒瘾发作”的症状,患者大可不必担心。其实,胰岛功能既然已经减低,为什么还要继续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细胞分泌,使其衰竭呢?这如同“鞭打病牛”,牛迟早会被打死的。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推行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即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降低76%,肾病降低54%,神经病变降低60%。有一种说法,衡量一个国家糖尿病治疗水平的高低,可以看这个国家胰岛素使用率的高低。因此,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改用胰岛素治疗,控制好血糖,这是正确的选择,而不要惧怕使用它。

误区三:只查尿常规、尿素氮和肌酐

现在,有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检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时,只查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很少查或不查肌酐清除率、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而实际上,这两项指标反映肾功能状态较尿常规、尿素氮和肌酐的检查要灵敏得多,能够及时反映出糖尿病肾病是否出现及到了哪一期。

临床上,糖尿病肾病一般分为五期:

I期:肾小球高滤过期。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I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V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期。

我们在检查肾脏功能时,必须检查肌酐清除率和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I~III期时,患者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变可完全恢复正常。而如果没有这种监测,等到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出现异常时,已经是糖尿病肾病的IV期或V期,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机,岂不晚矣!

上一篇:走出当前保健中的常见误区 下一篇:善待你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