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同感提升视阈下高校“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09-21 06:59:33

专业认同感提升视阈下高校“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的建构

摘 要:在专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情况及专业认同感提升的意义,设计了基于专业认同感提升的高校“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从4个主要点、6个环节、6种手段、4种互动四个维度构建了教学新模式,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认同感 教学模式 对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64-02

一、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内涵及提升意义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Erickson,1963)首次提出的,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而且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与学习。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能深远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影响高校学生未来的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从事工作的态度等。通过大量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还较低。本文从专业认同感提升的视阈下,探讨了高校“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试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基于专业认同感提升的高校“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研究能力,对专业的认知不足,在专业认同感提升的视阈下,探讨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是从4个主要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题)、6个环节(目标导学―自主研究―教师讲解―反馈讨论―归纳拓展―效果评价)、6种手段(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软件实验、模拟实训、学生实践、科研竞赛)、4种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互动)四个维度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在这其中,贯穿了专业的认知专业情感(或专业的态度)相应的行为倾向等方面内容,该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软件实验、模拟实训、学生实践、科研竞赛等有效融入到高校学生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带动学生的专业行为倾向,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提高高校课程的教学质量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和“杠杆支点”,有助于推进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的内容

1.4个主要点。4个主要点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题。

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发质疑,课下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查找、思考、请教、合作讨论直至消化吸收,课内及课外都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情境的设置、监控、评估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教师起到教学主导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地灵活性,更大地调动了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是单一的认知过程,其间包含着多重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教师必须考虑情意过程对学习的影响,以认知―情意整合作用下的学习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高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情感。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题――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6个环节。6个环节是指目标导学―自主研究―教师讲解―反馈讨论―归纳拓展―效果评价,这是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的六个小过程。

目标导学――就是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把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讲授每门课、每节课时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使学与教有的放矢。

自主研究――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要讲授的知识提前进行自我学习。

教师讲解――指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剖析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结合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软件实验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讲授。

反馈讨论――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所学、所悟、所得,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与理解。

归纳拓展――指教师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同时结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更多地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效果评价――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满意度测评等活动,判断或检测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6种手段。6种手段是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软件实验、模拟实训、学生实践、科研竞赛。

多种教学手段的恰当、结合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任务驱动――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通过在课堂上介绍与实际情况紧密相联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思维方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为进一步开展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打下了基础。

软件实验――目前高校里很多课程都配有实验软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如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配有EVIEWS软件课程、统计学课程中配有SPSS软件课程等等,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科类教学中配有一些实验课程。

模拟实训――通过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模拟实训设计,使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理论讲授结合到一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本专业工作内容,在实践中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科研竞赛――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如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科技创新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竞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4.4种互动。4种互动是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互动。

高校教师讲评课不能局限于教师讲、学生记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要强化师生间、生生间、人机间、师生与资源间的多元互动,以及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资源,达到人机互动和资源互动。

三、专业认同感提升视阈下高校“4+6+6+4”四维一体教学新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应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教师少讲,学生多思、多议、多想”的效果,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学团队

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教育观念、培养模式、队伍结构、人事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形成。

(三)搭建协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建立高校和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联合培养以及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等搭建协同实践平台,高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要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

(四)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专业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要通过集成建设、重点培育,发展较为突出的专业,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培育精品课程,通过内涵创新和提升,全面、协调地进行国家、省级、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专业认同感提高视阈下高校统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发展研究(GBB121200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分阶段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研究(GBB1212012)。]

参考文献:

[1] 欧阳霞.财经院校经管类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某财经大学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 王晓萍.“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付春茹,王新苹.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人才,2011(7)

[5] 肖海平,邓银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作者单位:姜钰,吕洁华,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姜崧,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责编:贾伟)

上一篇: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看江苏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