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9-21 05:32:29

基于“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 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并且将“作业”带入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阐述了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 “学为主体” 翻转课堂 教学探索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转变很难。2013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组成了C20慕课联盟。慕课是指英文缩写MOOC,即“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大胆地“翻转课堂”,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3年12月底,我参与了由华师大慕课中心主办、杭州学军中学承办的C20慕课联盟(高中)“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开设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研究观摩课,尝试以“学为主体”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研讨会期间开设的公开课谈谈对“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一、关于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并且将“作业”带入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概念最早引自美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视频)而展开。2007年春开始,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则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下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

二、教学流程的“翻转”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一)课前准备的充分化

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所以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课前做了诸多准备,落实学生在课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对所学内容作了初步的思考。

1.微视频的制作

翻转课堂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微视频的应用,使新技术在课堂上发挥正能量,真正体现新技术的优势和对学习助力的不可替代性。本课微视频的时间是十五分钟,其设计思路和特点如下。

(1)设计思路:微视频讲述了古代中国的两个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它们实行的原因、内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影响。在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只能是缓慢发展,三个知识点间实际是因果关系,以此逻辑关系勾勒微视频的线索,使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予以精练的呈现,为后边课堂展开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设计特点:在讲述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课本三个知识点逻辑关系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在播放微视频后提出几个颇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重农抑商和海禁之间有何联系?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对比明清时期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及由此导致命运的天壤之别,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示?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以待他们课前思考,为之后课堂上讨论的展开、交流的深入奠定基础。

以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课本内容进行有趣的呈现,调动学生继续微视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能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恰当的、合理的解释和客观、全面的评析,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对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析,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核心知识扎实而深刻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线教师非常重视的实践性研究课题,对此,微视频起到了很好的探索作用。

2.预习学案的编写

学生要有学案的引领。主要目的是配合微视频的使用,使学生对于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有较深刻的了解。本课的学案中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3)提高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学习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基于这一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自主预习:阅读课本找出内容:(1)重农抑商。阅读“重农抑商",找出政策的首倡、含义、目的、影响。(2)2.海禁政策。阅读“海禁”,找出海禁政策的含义、原因、表现及影响。(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阅读这一子目,找出它的产生、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体系构建。

课后反思。

针对性训练(略)。

3.学生问题的收集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所提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进行有效筛选,挑出有足够思维含量并且和课本主题相贴切的问题。例如在本节课的课前问题收集中,学生一共提出22个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在课堂上逐一解决时间上根本不允许,另一方面有些问题根本就是无效问题,偏离教学的主线,属于学生的突发奇想。如有学生提出古代商人屡受压迫为何不奋起反抗?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均与本课主题脱节,均属于无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工夫,对这些问题进行取舍、整合,以使问题的探讨更有效。我在课前将这些问题予以整理,留下六个问题待课堂上展开讨论:①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②重农抑商政策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或调整?③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工、商的关系是怎样的?④为什么明清两朝统治者无法考虑到闭关锁国的弊端?⑤如果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是否会像欧美一样走入工业时代?⑥相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如何体现?

这六个问题涵盖了课本中的三个主要知识点,其中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问题有三个海禁政策的有两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有一个。同时,这些问题也比较有深度,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便于之后课堂讨论的展开。

(二)课堂教学的互动化

1.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

从翻转课堂的流程看,首先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进行预习,然后课堂上进行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由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任务的安排者,学生才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为此,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为九个小组,每组六个人,由组员推举组长,负责问题讨论的记录和整理,每个问题由一至两个小组负责讨论,形成书面观点,同学间亦可以相互辩驳,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翻转课堂中的主体、主角。在小组讨论和发言中,学生思考的深入度和活跃度都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如在讨论“重农抑商和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个问题时,学生就曾提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并引用《论语》中的话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明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观念;中国传统中一直存在“安土重迁”意识,这种意识对重农政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这些观点都颇为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又如对“相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的讨论,发言的学生提到“小农经济是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状态的产物,只是个体的存在,而不注重相互交流;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的产物,它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形成(如股票、证券)、抗灾能力的增强、世界一体化的发展等”。对于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能有如此的认识,已经属于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真正体会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讨论的空间,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

2.教师当好新角色——导师

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地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我们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时,他们会以最好的行动进行回应。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讨论出现困惑或分歧时予以适度的点拨。如对于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者的比较,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之后,针对这两个概念,教师从对人的解放这一角度入手看两者的区别:“小农经济是将人限制在土地上,它限制人的流动和自由,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生产社会化,人的自由度增加,而正是在这种生产关系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这些概念才会出现。从对人的解放这一角度来看,从小农经济到资本主义是个巨大的进步。”经过教师的一番解说和提升,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对于“如果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是否会像欧美一样走入工业时代”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很不到位,如学生仅仅将闭关锁国归结于君主个人素质,这既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又偏离问题本身。这时,教师就要从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出发,论证进入工业时代需要具备的条件,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知。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绝不是以视频取代老师,学生也不是在孤立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探讨问题的引领和提升是非常关键的。

三、课后反思与教学感悟

作为翻转课堂的首次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课后反思发现还是有诸多不足之处,在此进行归纳整理。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可以更厚重些

预习学案的设计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问题的设计较为浅显,应有的深度感不够。如在对重农抑商、海禁和资本主义萌芽三个知识点的梳理时,以填空的形式对课本内容进行整理就显得思维含量不足,学生很容易在课本中就找到答案,没有真正把导学的意图体现出来,而最后留下的问题也较简单:

学习思考1: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思考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危害?

这两个问题不足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只是对课本内容的重现而已。

(二)课堂师生的互动可以更积极些

伴随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讨论的进行,课堂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场所,对话便成为通向理解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因为,对话既表现为师生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对话,又表现为师生间诚挚的交流与对话,而“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1]整节课应该说有了些翻转课的痕迹,但是可以做得更到位些。如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和权力时,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思维的影响,在某些点上教师有越俎代庖之嫌。如在学生针对农、工、商关系问题的发言中,有学生提到他认为“商业是无用的,因为它本身并没有生产,只是进行交换,赚取中间利润而已,于国于民作用不大,国家发展有农业和手工业就足够了”时,打断学生的话语,没有对他的观点进行辩驳,而是将他的观点概括为过于绝对化,没有进行应有的讨论。学生在这里其实是对商业存在的必然性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出现是种历史的必然,通过讨论达到解疑、释惑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从此例可以看出,教师控制课堂、掌控话语权的传统教学思维依然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放开些,让学生充分表达的观点,师生充分互动,在辩驳、讨论声中将智慧和启迪内化心间,这才是翻转课堂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问题整合可以更到位些

从课堂操作层面看,本节课所选取的六个问题,依然不够精练,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全班讨论的意义不大。如第二个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或调整?”和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工、商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课本中有较明显的答案或者略作思考即可解决。问题太多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课堂收尾环节的缺失:

资本主义在古代中国巨大的农耕大树下,受到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重压,没有养分,没有阳光,最多只能长成萌芽,永远是萌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收尾的缺失,总是在完整性和对课本内容的总结方面有些缺憾,也导致在对第五、六两个非常有价值问题讨论的时间明显不足。如果将这两个问题去掉,集中精力讨论四个问题,那么在时间安排和效果方面必将大为改善。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些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在文科类课程中,如历史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就本课而言,学生在问题中就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农经济等政治经济学术语和传统文化层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无边界决定了教师必须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随时“关照”学生的突发奇想,这需要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新关系。因此,在这次翻转课堂中,我切身感受到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有效,教师的专业引领才是源头活水。如果历史教师拥有大气磅礴的宏观视野和挖掘历史细节的专业功底,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引领必然是驾轻就熟、水到渠成。“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教师需要终身完成的作业”[2]。

翻转课堂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只要是我们认准的经验,就要坚定不移地借鉴。不论怎样的改革,都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思考,自己的嘴说。翻转课堂,不是彻底,而是重在翻转,转为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本节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1.

[2]王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1.

上一篇:茶道,超然物外 下一篇:让品德课堂在故事教学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