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呈现,注入节选文本的源头活水

时间:2022-09-21 04:18:42

[摘 要]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名著节选。这类文本的教学应呈现原文,紧扣其与其他文本之间不同的特性。教师要依托原文,促进节选文本的深度体悟;借助原本,补充节选文本的未尽之言;对比辨析,唤醒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致。原文呈现能为节选文本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原文呈现 节选文本 源头活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46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选自于名著。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常常习惯于呈现原文,以通过对比印证的方式强化对教材中节选文本的学习效益。但由于教师在呈现内容、呈现方式的认知上存在严重的误解,使得原文呈现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教学效度,以至于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原文呈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依托原文,促进节选文本的深度体悟

著名学者陆建德曾经对教材改动节选文本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认为一部优秀的经典,其魅力是潜在的,教材编者往往遗漏了作品的神韵,而单取其貌。

以《三打白骨精》为例,这篇课文基本保持了原著《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但在环境描写、语言风格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年级学生对这一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如果阅读教学仍旧停留在对情节的感知体悟上,就显得浅显淡薄了。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通过原本的补充再现,将教学的视角聚焦在“三打”过程所引发的人物内在冲突上。首先,教师通过原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引导学生洞察猪八戒在唐僧面前的调唆,体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随后,教师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刚刚组建的团队,其实内部矛盾丛生,如果没有白骨精的介入,他们之间的矛盾会不会爆发?尽管白骨精诡计多端,但造成最终后果的原因还有什么?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正是由于内部成员的彼此怀疑,才让白骨精有了可乘之机,才演绎出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止步于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与思考,而是借助原文的补充再现,让学生感受到情节发展背后隐藏的矛盾。如此一来,学生对教材节选内容的感知也就更加深刻了。

二、借助原本,补充节选文本的未尽之言

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与体悟,无非是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写了什么”指向于文本内容和蕴藏的主题价值;“怎么写的”侧重于写作的方法和策略;“为什么这样写”则要求学生在通透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求索创作的背景,深切体悟作者的创作特点和言语风格。

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于以提炼林冲形象的核心要素――“忍让”来开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文本的细节入手进行印证: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甘心被两个差人押解,是“忍”;在洪教头百般羞辱下仍旧恭恭敬敬,是“忍”;比武不到四五个回合就主动认输,是“忍”。这种先形成既定结果,再寻求依据加以论证的教学策略,其实限制了学生个性化认知体验的形成。

纵观原著,林冲的性格是复杂的、立体的,仅从教材文本来看,就蕴涵着宽仁、善良、谨慎,甚至懦弱。于是,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出发,感悟林冲多维立体化的形象特点;而后,教师补充了原著中“误入白虎堂”“野猪林”“雪夜上梁山”等相关情节,对林冲的内在性格进行有效的资料补充,使学生对“忍让”这一核心性格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这又体现了林冲的另一特点――狠。

在原著的背景下,学生再度阅读教材文本就会发现,文本其实正是林冲个性特点和内心情感的一个缩影。

三、对比辨析,唤醒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致

教学节选文本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引用原文,采用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互文阅读,通过对比辨析语言表达的特点和风格,涵泳其内在“真味”。学生如果真的能够在对比之中体悟到编者删减之后的遗憾,就会重新唤醒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仍以《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意识到表现猪八戒贪吃时,作者运用的“夺”字形象贴切。正当学生沉入其中涵泳品味时,教师却义正词严地指出:“其实,在《西游记》原文中作者用的并不是这个字,还有一个字更好。”学生一脸惊愕,教师顺势出示原著语句:“他不容分说,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动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辨析两个动词形成的表达效果。学生意识到“拱”字更适合猪八戒的身份和特点,更体现了其急切的心理。

虽然仅仅是一个动词的体悟,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对“夺”“拱”两个字的比较探析,使学生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体验,更颠覆了学生对教材文本一直仰视的态势,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内在欲望。这样的教学,通过原文的呈现将一本真正的经典、真正的名著介绍给了学生,为学生亲历经典提供了渠道。

总而言之,节选文本虽然是相对固定的单篇,但它与原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阅读教学就要紧扣其与其他文本之间不同的特征,在与原文协调补充、互文印证中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探究 下一篇:关于大数据的系统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