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指津

时间:2022-09-21 03:36:49

文言文学习指津

随着阅读对象的多样化,阅读方式的多元性,同学们的阅读文本现代而斑斓,而相对深奥的文言文却成了拦路虎。不少同学感叹文言文难学,枯燥乏味。

文言文该如何学?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一、诵读――吟诵中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情感

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诵读文言文要养成好的习惯。首先应该读准字音,对有疑义的地方要勤查工具书。其次是要读准节奏,不能敷衍了事。在此基础;上才能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把握文章中的氛围和情感。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曲解文义。

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形成富有魅力的作文语言风格。在熟读的基础上,可适当背诵一些文章。选人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语言枯燥,韵味不足!

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

二、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归纳中积累知识

1、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阅读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学好文言文,同学们应该多读、苦读,只要是有益的作品,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应广泛涉猎。读文学经典著作,其语言风格,行文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以良好熏陶。同时,我们还要读历史著作,了解历史人文背景,了解历史风俗习惯。姑且不讲高考人物传记选文大多出自史书,更值得我们投入的是,随着对史实的了解,你对作品中的人与事的解读会进入崭新的境界――原来不知所云的文字,此时却发现它们背后还藏有那么多鲜活的生命,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例如对《鸿门宴》中项王这一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其一,析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座次最尊是东向,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卑是西向。由座次可以看出两个阵营的人物剑拔弩张,也可看出项羽自信自负的心态。而刘邦此时北向坐,更显得复杂万分。此境之下,刘邦古作恭顺,让项羽的怒气荡然无存,飘然而宴饮,昏然而尽欢。其二,析佩剑。剑是武器,也是佩饰,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武士佩剑,故佩剑表示身份。发展到战国时期,常有刺客,所以秦王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持尺寸之兵”。在《鸿门宴》中,项王此时已有帝王之实,按礼其群臣不应佩剑入宴,而文中写到“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可见当时项伯、亚父均是佩剑入席。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是一个受礼仪约束之人,他自由无拘,坦率无邪。这样一个“赤子”,何以能成就“王业”?其三,析英雄情结。战国纷争,群雄争霸,壮士悲歌的遗风仍存,秦纪不过二十二年,在楚汉争霸之中项王更是崇士尚武,他少时便想“学万人敌”。自古“英雄惜英雄”,在《鸿门宴》中,项王不杀樊哙,反而“两赞、三赐”。项羽是深为樊哙的大胆仗义、粗犷豪爽、光明磊落所服,油然而生惺惺相惜之态。这都是项羽英雄情结使然。如此从礼仪、佩饰、心理这些角度的阅读体验,会让同学们进入全新的阅读境界。但如果对历史文化背景缺乏深刻理解,我们又如何能获得此等领悟?

同样,现代作品的阅读也有助于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我们有些同学甚至是老师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文言文的学习是独立于现代文学习的,两者界限分明。其实,文言文学习决不是孤立的,语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从浅显的文学作品着手,从易到难,由现代而古代,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同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怀。总之,广泛的阅读有利于我们培养语感,积淀传统文化知识,感知历史精神,读懂读透文言文。

2、归纳中积累知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积累常见实词、虚词是读懂文言作品的前提,弄懂特殊文言现象并加以归纳是关键。积累中应注意对教材例句的理解和归纳。例如“其”字的用法,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它做代词的用法,而当它做副词用时,就总是被难住。其实只要记住教材中的典型句子来对比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前者为“难道”,表反问;后者为“恐怕”,表推测。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此处为“一定”,表希望。

当然,词的整理工作应当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先一条一条地记下来,每篇课文除有一个词汇表、词目和释义外,还要附上例句;到一定的程度再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例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近义词、反义词等,都各为一类。这样来进行整理,不但可以巩固对词义的记忆,有时还能有新的体会。同时,积累时不妨放开视野,大胆联系现代文。因为现代文是在继承古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言文又渗透在现代作品的字里行间。如“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这句话,理解的难点是“绳”字,但只要联系现代汉语常见的成语“绳之以法”或“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句子,我们就可将一个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透彻。

积累语句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有些语句带有格言性质,如“温故而知新”“书非借不能读也”等;有些语句读来声韵铿锵,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有些语句仍保存在现代语中,如“怡然自乐”“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有些语句写出了优美的境界,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这些都可以分类抄在笔记本上。这样积累决非多余,但只有长期坚持下来,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思考――在联系中思考,加深体会

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学了阅读积累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所见精辟的论述、优美的描写、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如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项脊轩志》为例子,它何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难道只是因为美景至情吗?为什么人们都被该文打动呢?首先,普通人心中都蕴存着感恩情怀,至少是都会对祖母、母亲或妻子心存感激。《项脊轩志》一文也可看作归氏三代妇女的一篇家传。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家为国本,妇女实为一家之本。黄宗羲之言极有见地:“余读归震川之为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祖母的期待、母亲的养育、妻子的理解,使归有光得以以宽厚、仁爱立于天地之间。再次便是笼罩在《项脊轩志》文中的人子之思和伤逝之情,这正是中国人文化心理所决定的至深之情。的确,物存人亡、昨是今非的虚无感,最能获得人们的悲悯与同情。姚鼐也曾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这种悲情超越时空。让读者自失其中,刻骨铭记。

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会变得其乐融融。

上一篇:现在分词完成式详解 下一篇:一排一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