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合作学习 践行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21 01:31:11

实施合作学习 践行有效教学

摘 要:合作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无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实行“一刀切”,统统“合作”,很显然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我们应该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抓住有利的时机,控制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的特殊需要设立若干临时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撑,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出色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而且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加强培训、精细工作,为小组活动学习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真诚地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关键词: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0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组织教学,学生的智能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凸显个性,构建人格,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发展,学会了创造。合作学习是实践“有效”的最主要的途径。

一、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策略

合作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无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实行“一刀切”,统统“合作”,很显然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我们应该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抓住有利的时机,控制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首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是指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思维度,通过合作能够“生成”的内容。较为简单的,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就能解决的,采取合作就缺少必要性;较为复杂的或者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解决的,合作就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无法取得有效学习的实际效果。

其次,抓住有利的时机,就是教师设置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意向”“合作欲望”“探究需求”,然后教者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学生才能兴致勃勃,在合作中求得共赢,在探究中领略创造。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讨论过频,活动过滥,势必使合作庸俗化、教条化,并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极限,超越极限地让学生合作、探究,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合作小组的构建策略

构建合作小组时,我们应注重小组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互补性,从操作层面上讲,这是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到8人为宜。人数太多,小组活动的有序性受到影响,同时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易产生混乱,个体才能也难以得到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学生活动显得孤冷,气氛难以形成,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也不利于小组内部相互间的取长补短。

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质甚至是生活阅历进行分组,把有差异、多层次的学生互补组合。同时保证班级各组之间水平能力大体相当。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组内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也利于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开展公平竞争,均衡发展。

三是小组成员应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融合。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施组间男女生的替换与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轮换,当然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学生合作保持恒久的新鲜感,不断激起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调整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固定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发展的机会。

有序合作的运行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一改传统教学的“填鸭式”的沉闷与枯燥,生态课堂带来了活跃气氛,热闹亦或混乱,难以说清。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追求,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运行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作为组织者,其主要职责是对小组进行合理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生成。常务组长抓学习,常务副组长抓常规,分工合作。学科组长则是每学科的代言人,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开展学习工作,记录每节课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得分。

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的特殊需要设立若干临时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撑,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出色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清他人发言,把握主要信息。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学会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三是讲究合作品质,遵守合作规则,不纠缠,不狡辩,不争吵。四是独立思维的习惯,鼓励独树一帜,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众,当然也不钻牛角尖。

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一是教师要加强培训、精细工作,为小组活动学习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真诚地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蹲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把控、引领和帮助,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充分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二是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探究、操作的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更正、补充、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这些活动中看到自己的的智慧,看到他人的认可。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大体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这样才能完成课堂上的交流与碰撞,修正与提高。这样合作学习才有形式,有内涵,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更有成效。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的评价直接关涉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更对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同时具有科学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逐步形成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合力,产生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共同提高;二是重视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同时要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三是要注意评价方式和语言的选择。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体现人文性,真正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严厉斥责;多一些诙谐和幽默,少一些师道尊严;多一层商榷和探讨,少一些武断结论;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求全责备。

总之,课改呼唤着“有效”,“有效”根植于合作,合作出效益,合作出精彩。合作型的课堂是充满灵动的生态课堂,是学生个性飞扬的乐园,更是自主发展生态园。

上一篇:以教育案例研究 促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