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时间:2022-09-21 01:21:57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177-01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和“学”的传达和领会。“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提问时叙述过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4、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6、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使提问成为连接课与课之间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纽带,让学生沉浸在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思考中,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课堂效果。

1、保持广度,分层提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高中低水平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让其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前提下稍有所提升;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其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每个问题出来之时,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去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应避免“先提名,后提问”,这是没有注意广度而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错误提问方式。即使学生没有举手,也可以问他们,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努力思考,把握表现的机会。

2、启发诱导,发展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得如何,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后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认为无疑实际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而对于学生自认为无疑的问题,教师可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现疑问,有疑问会产生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突破学生思维的盲点,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3、留空反溃,延迟判断。有资料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短暂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学会使用等待技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另外的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对问题的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决心和信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等角对等边时,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这一提问,揭示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关键)

生: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不一定相等。

师:回答的不错。那你能举出反例吗?(在此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提问时,教师还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理念,以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不能唯结果对学生进行批评,要允许、理解、宽容学生的错问错答。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敢问、敢答,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当然,高效能的提问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不同的提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日常备课时,倘若我们能依据教材资源,结合自身实际,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精心设置每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成效。同时,倘若我们还能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自己在问题设置、提问过程、提问效能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能不断加以发扬和改进,那么,我们教师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我们的专业就会得到主动创新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更加和谐。

上一篇:初中数学思维教学之初探 下一篇:小学数学计算出错原因分析和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