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9-21 01:02:44

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提要中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的垄断问题渐渐开始显现,围绕反垄断立法众说纷纭。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把握垄断的本质特征是反垄断法的立法根本。

一、垄断是什么。

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属于与完全竞争相对的不完全竞争形式,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生产或市场实施的一种排他性的控制,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或状态。客观上,垄断既表现为对生产或市场事实上的垄断状态,同时也表现为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

二、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是对某种生产要素的占有。这种生产要素成为生产之必备,它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等,也包括一些无形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像专利、商标权或品牌优势等无形产权,以及政府所给予一个企业的特许经营权、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特定的产业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好处等。谁获得了生产要素的垄断,必然会形成生产上的垄断。

首先,对于由有形生产要素的占有形成的垄断,又叫自然垄断,是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结果。而资源的拥有量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企业,都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的。对于国家来说,要素禀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林毅夫的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可以得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依靠不断地从低到高的积累不同资源的比较优势。那么,企业通过本国或他国来获取自然资源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就存在一个企业的资源禀赋问题,所以它会伴随资源的减少和其他厂商的资源获取而削弱其垄断地位。

其次,由于占有无形生产要素而形成的产权垄断。这种垄断难以维系较长时间。如专利权,它是公开专利技术,但由国家强制实施专利法,予以保护专利人在一定期限内的专利权。它首先就有一个时间性问题,垄断期限长短的法律规定是基于产权人技术开发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的支出和利润收益的科学测算,通过维护产权人的技术开发成本回收权和合理利润取得权,达到鼓励科研投入,技术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制度安排。过了专利保护期限,专利就成了公开技术,无任何的优势可言。即使在专利保护期内,由于专利是必须公开,其他任何人或者组织都可以利用此项专利来做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研究。所以,专利制度并不是一个实质的阻碍,而是加速技术进步和转化的一个制度。

而对于商标和品牌优势所形成的产品差异垄断则完全属于垄断竞争形式。它本身就意味着有很多企业生产与其差异不大的可替代产品。那么,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和消费者的偏好变化都可以令其丧失垄断地位。

最后,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所形成的垄断。这种垄断被称之为行政垄断,是政府由其国家管理权而对行业采取的一些限制性措施或壁垒,从而达到阻碍大多数厂商进入的垄断效果。这种垄断是无法剔除的,除非政府作出政策性改变。这往往会形成政府设租、企业寻租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

三、垄断不必然有害

1、垄断与产权的关系。产权是民法所保护的民事主体(即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财产性质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而在这些民事财产权中物权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现代产权的核心是物权。物权是指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支配是指权利人无须借助他人的行为就能行使自己的权利,具有排斥他人干涉的效力,对产权的合法保护无疑是与反垄断措施相矛盾的。所以,国家通过物权法其实只是排除了除国家外个人或组织对产权的侵害,但却给予自己豁免,这种豁免除了体现在法定征收就体现在反垄断法上。国家可以通过反垄断立法和执法来打破不合理的垄断。

2、垄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排除政府的行政垄断之外,由于市场的自发力量形成的垄断是对规模经济追求的结果。企业无论是通过新设工厂还是并购扩张,只要它满足的是规模经济,那么这种垄断就应该是合理的。规模经济虽然可以得到降低成本节约交易费用的作用,但企业与市场之间总是有一个平衡点,就是最佳规模点。所以,企业不会无限扩大自身的规模,当企业扩大到最佳平衡点后,只能通过纵向发展或者多元化经营来继续扩张,从而避免由于规模过大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的问题。

3、垄断与效率的关系。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竞争才能保护效率,效率促进经济,而垄断是竞争的反意,那么垄断必然与经济增长背道而驰。当某一产业被个别企业垄断之后,就会出现低效率综合症,包括配置低效、组织低效和动态技术低。即经济学中的X效率,也就是消散三角形问题。似乎这个消散的三角形成了垄断的众矢之的一样。却不知,消散三角形可能由于为了垄断而必须付出的成本。有竞争当然可以保护市场力量,但却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而有垄断必然也有一定的损失,只是经典经济学没有把交易成本划出来而已。

既然垄断不必然与无效率相联系,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行业既垄断又无效率呢?如电信、电力、铁路、民航、邮政,其症结除了他们是自然垄断,并且有其历史原因外,重要的是这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有政府的行政管理力量在背后做支撑,甚至补贴。目前,这些行业在反垄断的拆分后,情况有所转变,但拆分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效率问题。兼顾一定公平的效率而不是竞争才是经济发展之根本。

四、信息经济下垄断的新特点

1、检测垄断的传统方法是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程度,但对于信息产业却不再适用,因为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研发固定成本,而其边际成本是极低的。在对信息产品定价时要考虑到研发成本与市场容量的问题,而不是从边际成本出发。同时,规模和系统经济效应会使产业利润向少数优胜企业转移和集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将可以出现赢家统吃的局面。

2、市场的边界也变得很模糊。因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不是不断增加或改变现有软件产品的特色和功能,因此难以轻易断定“捆绑”销售的指责。

3、需要重新认识掠夺性商业行为的判断标准。是由对付潜在竞争所驱动的大量创新活动,消费者的选择和福利并未由于一家公司的高市场份额而受到不利影响。

4、软件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成了熊彼特式产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所谓“熊彼特式产业”,不再仅仅指一个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相互杀价展开竞争,更重要地是指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通过不停的创新和发明来摧毁旧的产品和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上一篇:道家的法哲学思想 下一篇: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浙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