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知识渗透

时间:2022-09-21 12:40:38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知识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提醒和启发我们不能进行纯粹的语言教学,而是要重视跨文化背景知识下的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通过对比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多的世界知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那么,我们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 把握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文化是指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等。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折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英国诗人有句名言:“East is east and, West.”就是指东西方在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会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理解的差异。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学生对语言生成情景的理解,而且阻碍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例如,中国历来是一个“民人食为天”的国家,中国人一见面经常以“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打招呼,而英美人听到这一问候,先是迷惑不解:想请我吃饭吗?因为这是他们请人吃饭的开场白。或“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儿?),英美人恼怒了:关你什么事?我爱去哪就去哪儿。英美人要争取什么职位,就会在竞选中竭尽全力宣传自己的能力,甚至不顾一切地许下天大的诺言。所以在英美国家求职求学时语言和内容都是要自信些,不能照搬中国的传统谦虚习惯。再比如:在交际中,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人们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或话题,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是危险的、神圣的,有的被认为是令人难堪的,还有的被认为是不堪入耳的。因此,这些词语只限于某些人使用,或限于某些场合下使用。英语中表示不雅的词语要尽量避免使用,“上厕所”英美人会用answer nature’s call, to wash one’s hands;表示病痛、死亡等不吉利的词汇,如die则用go to heaven、kiek the bucket等代替。中国人见面常以“have you had your meal?”打招呼,而英美人则会感到迷惑不解。中国人具有关心他人的美德,而在英美眼中会被认为是“好为人师”。

二、 误解习惯用语,导致交际障碍

习惯用语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寓意深刻。在学习和使用它们时一定要弄懂习语的深刻含义,切忌望文生义,以致产生语用失误,影响交际。英汉语言中含有大量以动物为比喻的习语,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运用比喻的习惯不同,有时比喻中的同一个形象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talk horse吹牛,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马脚,the black sheep害群之马,break a butterfly on a wheel杀鸡用牛刀等。

英语国家极为重视颜色的情感含义和交际作用。这是因为颜色可以产生很多联想意义,也往往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人们经常用颜色喻指人的看法、品德和情绪。下面这段话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Mr. Bra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looked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要正确理解这段话,就必须弄清楚每个表示颜色的词在这段话中的引申义:white是“忠实可靠”,green是“病色”,blue表示“沮丧”或“悲伤”,in a brown study是“沉思”,in the pink指“身体很棒”。

其他很多如表示身体器官及食品等的词语,除本身的意义外还有“言外之意”, 在交际中必须很好把握才不致产生文化障碍,影响交流。

三、 重视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教学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哲学、信仰、伦理、心理乃至政治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该国的社会交往必须遵循特定的文化规范,对于不熟悉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人,交际中常会形成文化障碍。例如:中西方国家的人们看待事物的观念大相径庭。西方人很重视privacy,强调individualism(独立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涉及年龄、辈份方面的话题;涉及个人经济方面的话题;涉及婚姻状况的话题;涉及政治倾向、等方面的话题。我们常会问“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Do you go to church?”等问题,这样就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激起对方的反感。再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共性是基于人类的共同生理机制,独特性是由于不少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后天形成的。中国人如果排队的话,前后贴得紧紧的,而英美人排队时前后距离较大,甚至不惜以粗暴的举动阻止他们触碰自己;中国人赞赏别人的头发或衣服时,有些人还用手摸摸别人的衣服或头发,英美人对这种举动极为反感。因此介绍不同的文化差异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四、 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知识渗透

英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直接执行者,必须从文化层面上多着想,为教学创设一个最佳的环境。现行英语教材中丰富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意识地把跨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语篇教学中,这样就能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如果碰到课本剧,应组织学生排演,把枯燥的语言化为有动感的活动。应在课前组织学生做值日报告,让学生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另外,英语教师可以从英文报刊杂志上选取一些时代感较强的阅读语段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在课堂之外,学校及英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如校园内的标志牌,可以用英汉语同时标注;黑板报、校刊定期出英文版;教室内可张贴一些英语格言警句等等。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系统地、定期地安排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与学习,师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掌握一门外语,仅仅学好语言、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英语教师应该利用好潜藏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通过异域文化的介绍,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品味到英语教学的鲜味果肉。而教师本身则应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想,以适应新暑期外语教学的要求。

(杨爱荣 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 363000)

上一篇:关注课堂细节 提高教学效益 下一篇:浅议初中数学中德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