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解析与思考

时间:2022-09-20 11:4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解析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以2006年乐亭大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时间节点,从共时和历时层面将民间传统的、当代出现的及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形成的乐亭大鼓的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归纳。

关键词:乐亭大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模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乐亭大鼓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说唱音乐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多元文化的冲击、艺人的老龄化和年龄断档、观众审美需求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使乐亭大鼓面临传承危机。乐亭大鼓传承模式是随时展形成——被突破——再形成的过程,传承模式与时代同步则积极推动着艺术本体的发展,与时代脱离就会在一定层面影响制约乐亭大鼓的传承。在乐亭大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挖掘其传承模式的内在规律,思考其薄弱环节,针对性的实施保护措施,使其与社会良性互动、更好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1.乐亭大鼓的传承模式界定

乐亭大鼓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北省东部靠近渤海沿岸的唐山市乐亭县,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俗曲鼓词。大鼓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汲取了当地戏曲、皮影等民间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一种板式多变、唱腔丰富、旋律优美、韵味独特的说唱音乐形式,兴盛时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地区,影响广泛。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进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乐亭大鼓的传承正是在其演变中不断进化发展。要定义一个事物的传承模式,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模式,模式一般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

在笔者看来,乐亭大鼓传承模式的界定即是:在总结乐亭大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抽象和提炼出的、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机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乐亭大鼓世代传递、更替继承的传承模式,是一套具体的音乐传承理念、音乐传承方式和音乐传承途径等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它稳定并反复作用于传承过程,成为民众个体自觉遵从的音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乐亭大鼓的传承模式解析

乐亭大鼓传承模式包含具体的传承理念、传承方式和传承途径等内容,这些因素作用于传承过程,从而作用于乐亭大鼓艺术形式的统一风格。

2.1乐亭大鼓的传承理念

2.1.1秉承兼收并蓄的传承理念

乐亭大鼓兴盛时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地区,对东北大鼓、唐剧等姊妹艺术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大鼓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汲取了当地民歌、俚曲、叫卖调、哭丧调、皮影、评剧等等民间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一种板式多样、唱腔丰富、旋律优美、韵味独特的说唱音乐形式,并形成巧妙的变化技巧和作曲创腔手段,创出很多新腔,既有多元性又有地方性。

2.1.2跟随时展,改革创新的传承理念

早期乐亭大鼓是用木板伴奏的,公元1850年前后艺人温荣用犁铧翅磨制了第一副铁板,后称“梨花板”,之后,乐亭大鼓艺人逐渐将鼓、板、鼓楗、醒子、鼓架等演出用具进行了格制,并改用铜板伴唱。

乐亭大鼓将当地其它姊妹艺术曲调融入自己的音乐唱腔,并不断的改革完善,努力创新,乐亭大鼓的“四大口”板式及曲调创始自温荣,之后,历代大鼓艺人对于乐亭大鼓改革创新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陈继昌首创了“四平调”、“大悲牌子”等慢板腔调,齐祯研创了“句”、“上字流水”等中、快板腔调,王恩鸿独创了“小妾口”、“凡字流水”等腔调,戚永武等大鼓艺人相继创出“西皮尾子”等优美腔调,进而形成了乐亭大鼓泛称的“九腔十八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靳文然、戚文峰等后起之秀集前辈艺人艺术之大成,对乐亭大鼓的曲调又有了创新与突破;如今,艺人们把西洋乐器大提琴、电子琴等应用于乐亭大鼓,伴奏形式更加丰富,将西方音乐元素用于乐亭大鼓的创作,从而使乐亭大鼓的腔调更加新颖多彩。

2.1.3非遗视角下的传承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

在非遗保护工作指导下,乐亭大鼓的传承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的多方努力下形成合力,使乐亭大鼓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2乐亭大鼓的传承体制和方式

2.2.1乐亭大鼓的传承体制

乐亭大鼓曲艺形式较为单纯,不需要多种因素和多种技艺介入,赖于熟练的传承人才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下去,不至于绝种。乐亭大鼓的传承体制可分为:宗亲制和师承制。乐亭大鼓艺人少数为父子、父女等宗亲制传承关系外,艺人们大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师承关系,这表明乐亭大鼓严明的行规,在乐亭大鼓艺人中,对师傅十分尊敬,崇尚师道尊严。

2.2.2乐亭大鼓的传承方式

乐亭大鼓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口传心授的方式是面对面习得,是人的生活场景与习艺场景的整体,习艺的流程,是在不断学习表演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的经验,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是融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社会形态中的。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原有的传承模式已经被现有的教育体制影响,乐亭大鼓的传承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口传心授为主,以学校传承模式为辅的传承方式。传统的口传心授式的培养和学校集体授课、分别辅导的培养方式,是目前乐亭大鼓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方式。对乐亭大鼓的传承模式的思考.

第一、乐亭大鼓的传承瓶颈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乐亭大鼓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陷入了危机状态。主要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乐亭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乐亭大鼓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动辄十几个演出组甚至几十个演出组的演出场面已不复存在;乐亭大鼓艺人的演出收入低微,无法满足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致使许多爱好乐亭大鼓的年轻人想爱不敢爱,想学不能学,以师带徒传承面临危机;年轻艺人难以独树一帜,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

艺人老龄化,年轻演员不足,观众老龄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市场需求不足,使乐亭大鼓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创新不足,乐亭大鼓的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

第二、 乐亭大鼓的发展方向

纵观乐亭大鼓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决定其命运的一是市场,二是人才。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辉煌是因为市场的火爆而使人才辈出,90年代的衰退是因为市场的低迷而使人才流失。因此,处理好市场与人才的关系,是乐亭大鼓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乐亭大鼓的传承和传播,要从观念上解放思想,加强交流,打破传统地域和门户限制,广泛吸纳各种优秀人才,发展壮大乐亭大鼓专业艺术团体。对重点乐亭大鼓艺人,需要采取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及艺术精品实行政府补贴和奖励,对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积极鼓励民间名艺人以师带徒,积极培养大鼓艺人适应、开拓市场的全新理念,依托专业演出团体的优势,推出反映现实生活,符合大众欣赏需求的精品。同时,培养新生代听众,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乐亭大鼓,只有努力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求,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后继有人。

笔者认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下,可以进一步开展乐亭大鼓普及教学。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开展乐亭大鼓普及教学,尤其在全县部分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课程,把乐亭大鼓做为校本教材,进入当地的中小学课堂,培养乐亭大鼓后备人才;创办乐亭大鼓艺术职教班,开设乐亭大鼓乐理、视唱、欣赏、音乐史等专业艺术院校必修课程,培养广泛适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巩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群众基础;在部分艺术类高校中,开设乐亭大鼓专业,请乐亭大鼓的专业艺人授课,培养相应的人才,促进乐亭大鼓不断的创新发展。

3.结语

乐亭大鼓传承模式是随时展形成——被突破——再形成的过程,传承模式与时代同步则积极推动着艺术本体的发展,与时代背离就会在一定层面影响制约乐亭大鼓的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挖掘乐亭大鼓传承模式的内在规律,思考其薄弱环节,针对性的实施保护措施,使其与社会良性互动、更好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2012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项目编号:12457203D-63;201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批号:HB12YS002;河北联合大学青年发展基金课题QK002。

参考文献:

[1]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社,1997

[3]冯光钰.传承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的最好保护.《音乐研究》2006,(1).

[4]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音乐研究》2006,(1).

上一篇:经济转型期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服务贸易正值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