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会“说话”的新生

时间:2022-09-20 11:25:32

小学说话训练的培养很重要,它是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觉得它的训练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持之以恒。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教师应依据大纲、凭借教材特点,严格训练说话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的做法:

一、字词学习同认识事物相结合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阅读和写作的没基础。作为一年级教师应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语言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语感的培养。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识字教学,词与词构成词串,与插图类容相一致。真正体现了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的原则。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联系起来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学生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课文《升国旗》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颜色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的颜色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二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革命”“解放”引导学生认识的同时,必须讲清中国的现在的建设与革命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对学生进行理解句意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看》中的“公园里的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先理解句子讲的是花好看,再抓住“一朵朵、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花开的多。二册《蚂蚁和蝈蝈》中的“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先理解是谁在干什么?(蚂蚁搬粮食),再理解怎么干的?(有的背,有的拉),最后理解他们干的怎么样?(满头大汗)。

三、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圣陶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低年级的语文课本课文浅显,最显著的特点是,每篇课文均配有插图,画面紧扣课文内容,插图设计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欣赏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插图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把一些相关但又无法在画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内容补充完整,让学生通过看图、读画,初步了解和领悟课文大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受形象的激发和情感的感染,会进一步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课文提问,亦咬文嚼字的训练。如课文《春姑娘的信》,一句是“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片片”换成“一片”行不行,“摘下”与“拿下”是不是一样。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再如课文《怀素写字》中“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让学生看“先”和“再”能否去掉,为什么?因为它表示顺序,这其中的顺序能不能颠倒,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说一说原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四、以读促写,培养表达能力

阅读不仅积累了知识,也促进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以后,便可着手进行说话训练。课文的插图,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有趣,是训练说话的好材料。如二册“看图读拼音识字1”中的插图,画的是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小山村里,一群儿童在路边玩耍的情景。学生掌握了观察的顺序后,可引导他们把图意讲出来。学生表达得比较生动:春天到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远处有一座座青山,天上飞着几只小燕子,村子里有许多柳树,地上小草发出了嫩芽,山坡上的桃花、杏花、梨花都开了,小蜜蜂正在忙着采蜜。村前的小路上,有一个小男孩在放飞小鸟,一个小女孩在看着他笑。像这样的课堂口述,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讲,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安排他们回家跟家长讲,并请家长如实记录下来,第二天再交给老师批改。

为了培养说话能力,除了前面讲到的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记下来外,还可以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训练。如课堂回答问题,要求把话讲完整。用词造句,尽可能把话讲生动讲具体。再如“看图学文”第14课《春到梅花山》,课文教完后,要求学生说说“你们眼中的春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近一学年的说话训练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现在,随便遇到什么样的图(当然是属于他们认知能力范围内的),他们都能很快地把内容讲出来,而且稍加点拨,便都能讲得有条理、有内容,而且中心明确。

总之,对待一年级课文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根据上述环节讲解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使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能在朗读中,以境生情,以情生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充当课文中的角色,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并形成一种学习语文的良好心理机制,真正的做个会“说话”的学生。

上一篇:职业高中英语课堂的“危机” 下一篇:试析绿色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