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与再利用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20 11:22:43

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与再利用的模式研究

摘要:指出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棕地的更新和再利用不仅蕴含着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城市棕地景观更新与再利用的优势,总结并探讨了国内外棕地项目中广泛使用的四种模式:城市公共空间、创意产业园、新型居住区和工业遗产旅游区,以期为未来棕地再利用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棕地景观;更新与再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16-03

1 引言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正在向城市外迁移,于是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棕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得棕地及与其相关的棕地更新活动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对棕地进行有效的开发治理,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实现棕地的土地价值,还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对城市空间格局予以优化,促进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因而,采用何种模式对棕地进行再次利用和开发,关系棕地的发展前途,也决定了棕地项目在利用过程的成败。

2 城市棕地的概述

2.1 “棕地”的定义

“棕地”意译自英文单词“Brownfield”,该词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官方用语中。“棕地”(Brownfields)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这一类型的城市土地开始了系统的探讨,以期找到最佳方法对其加以改造利用[1]。 至今为止,“棕地”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国在其法律和政策中均对“棕地”这一概念有着自己的阐释。现在被广泛认可的是美国环保署对“棕地”的定义:“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意想中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2]。不管各国对棕地的定义如何,均反映了棕地的以下几个特征:①已经被开发过的土地,而不是完全没有开发的处女地;②部分或全部遭废弃、闲置或无人使用;③可能遭受(工业)污染,存在或潜在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对社会环境的危害;④其重新开发与再次利用可能存在各种障碍。

2.2 城市棕地景观更新及再利用的优势分析

2.2.1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棕地往往被形容为长期遭受工业污染而环境恶劣的地区,它使得棕地带给人一种焦虑的情绪,也影响了棕地及其周边用地未来的可用性。在快速城市化的地区,棕地更新项目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改造用地的机会,使目前由于工业生产活动变化或者环境污染问题而被废弃的土地得以重新使用,从而平衡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过程,减少被掠夺的原始绿地的数量,也为充实城市核心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为城市未来的肌理的形成和新项目建设提供了可用之地,有利于城市的紧凑式开发和建设,从而在城市化“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中寻求了一条新的出路。

2.2.2 造福社区居民和社会

棕地的存在,使得周边的居民长期饱受污染的影响。重新利用这些土地,会为周边居民和社区带来诸多益处,如修复和治理工业中遗留下的污染,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尤其是棕地上诞生的城市公园,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有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改造城市中肮脏、灰暗的角落,有利于减少犯罪,保障社会安全和秩序等。结合到更大的战略层面,棕地再利用可以应对更为广泛的社会挑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障更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地以及从整体上减少碳足迹等[3]。

2.2.3 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棕地的再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机遇,对于其周边的土地用途具有潜在的影响力。棕地一旦通过更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服务设施和活动项目,洗去了作为被废弃的前工业用地或者垃圾堆这个污点,能够使得场地本身的潜力和其便利的交通和空间优势被充分发挥,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商业和经济的投资,带动周边经济的繁荣。例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New Bedford)和新泽西州的特伦顿市(Trenton)因为推进棕地再开发而享有国际声誉,城市因此出名并吸引和一批新型企业和经济活动到社区中[3]。

3 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发展模式

棕地更新与再利用是一个放大的系统,其再利用的思路要依据其场地状况、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因素而选择[4]。以下主要介绍城市公共空间、创意产业园区、新型居住区以及工业遗产观光旅游四种棕地再利用的模式。

3.1 城市公共空g模式

3.1.1 可能性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模式是指在通过景观生态修复手段对棕地污染进行降解,通过对地面上遗留的工业元素设施的重组、改造、更新,形成具有新含义的公共空间的一种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由原来的扩张型向紧缩性转变,而城市中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城市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就变得弥足珍贵。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将城市棕地转化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中解决土地紧张和公共空间不足的有效手段[4]。现如今,这种棕地土地利用模式变得越来越多,尤其在城市的中心区,包括在老码头、港口、已封闭的垃圾填埋场等棕地上建设的城市绿道、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户外娱乐和体育场地等,将场地上独特的地表痕迹保留下来,成为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景观[5]。

3.1.2 典型案例

中山市岐江公园是一个典型的棕地改造成为城市公园的案例,岐江公园在废弃的粤中船厂的遗迹上兴建而成,主要采用了保留、再生和再利用的理念,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它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将工业遗留下来的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构筑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列等,形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同时,基本不改变场地原有的水体形式,保留古树名木,将自然元素和工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的能满足市民休闲、旅游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3.2 创意产业园模式

3.2.1 可能性分析

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是棕地中用艺术装饰手法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改造,使其空间利用满足艺术作坊、商店、餐馆等需求的模式。此发展模式是保留场所记忆、带动区域复兴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些地处城市中心地区,且周边人口密集、文化气息浓厚的棕地,创意产业园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类棕地一般厂房众多,建筑面积大,环境污染较轻,且员工人数多,场地与周边居民生活关系大,场地精神较多的融入周边居民的生活之中,而且场地遗留的建筑有着大跨度、空间广阔、采光良好的特点,租金相对低廉,可以吸引大量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成为艺术展示和经营文化创意的场所。将这些废弃建筑类的棕地改造成为艺术街区或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最大程度的保存历史工业建筑的原貌,使得场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并与当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城市中具有活力的新的区域,增加城市文化品位。

3.2.2 典型案例

获得2011年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的美国普罗维登斯的钢铁工厂院落项目,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社区观念,不是简单的被动“再利用”,而是通过土地修复,雨水管理,空间改造实现积极的“再利用”改造的钢铁厂将被作为创业园引入艺术工作室和孵化小企业,激发当地的创意工业振兴。在项目的设计中,保留了三个遗留建筑,一个是以前的办公室和制造车间,被改建成为艺术家工作区和一间咖啡厅;第二个建筑是以前的办公大楼,这里将用来存储和停车;还有一栋是废弃的生产空间,将被改造成为艺术家创作车间。对遗留建筑的改造使得该产业园满足了其产业发展的功能。同时,原工厂的吊装机依然被保留,形成院落的一个明显的框架,加以传递身份识别,成为这里历史的地标。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建筑、遗迹改造措施,原先废弃的钢铁工厂成功转变成了一个社区组织的,拥有丰富公共空间和活动功能的工业艺术创意产业园。既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也提供了艺术生产和展示的平台,延续了区域文化。

3.3 新型居住区模式

3.3.1 可能性分析

有些棕地处于城市较为核心的位置,周边的医疗设施、购物设施、交通等较为便利,有著相当完善的城市生活环境,而且一些工业设施、建筑只是被简单地废弃,场地污染情况较轻,在如今城市用地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类棕地可以被改造成为居住区,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将这类棕地开发整治为居住区功能的建筑,既可以提供居住空间,又可经济有效的保护棕地中的历史建筑,使社区恢复活力[6]。同时,将城市中的结构合理的安全废置工业建筑改造为城市经济适用房,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棕地中的历史建筑,使城市记忆得以延续,而且可以大大节省政府财政支出,减轻土地利用压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资源,减少因拆除旧建筑和建设新建筑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人力消耗等问题。

3.3.2 典型案例

国外较多的是将工业建筑改造之后直接转化为居住建筑,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将一座旧羊毛仓库改造成提供给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廉租房,在保持建筑外立面形式的情况下,改造了内部结构和功能,并且设计了庭院的景观,使得居住环境得以大大的改善[7]。

而中国的主要是在原有场地上新建住宅的同时保留部分工业元素和文化,使之成为居住区景观的一部分。我国的天津万科水晶城就是如此,在设计中将工业遗产作为景观元素,在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又使得小区景观具有独创性,增加楼盘卖点。对于那些天津工业化进程标志性建筑,比如铁轨、老厂房、烟囱等,在场地的开发过程中被利用和保留了起来,最终能和谐地融入到居住区中。600多棵大树在新的规划中得以保留,在旧厂区形成花园和林荫道;扒掉大跨度钢结构吊装车间、水塔和货运铁轨的围护墙,使其成为标志性建筑,震撼着人们的内心,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同时设计师就地取材,利用工厂自己生产的耐火砖把广场上的高大山墙改造成了矮小的耐火砖墙;大门入口处用来填充半面围墙的材料是遗留下来的玻璃结晶体,作为景观材料,形成了良好的效果;原有建筑也通过合理恰当的改造变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其中吊装车间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成为了高档的社区会所[8]。

3.4 工业遗产观光旅游模式

3.4.1 可能性分析

工业遗产观光旅游模式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9]。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有着大量的厂房、庞大的机器设备、工业气息浓厚的棕地,工业时代所特有的老式建筑、历史痕迹浓厚的机器,最能够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主要是以大型机器、厂房为中心的棕地改造,在对这类构筑物进行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安全,做好安全检查,加固厂房、机器的结构,在排除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对建筑及构筑物的外立面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保持场地原有的基调和风格;同时可以改造内部景观,引导人们进入建筑内部观赏游览,或者将其改造成主题餐厅、音乐厅或者茶室,创造丰富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文化和设施,建立工业博物馆,向游客诠释场地的精神和工业回忆[10]。

3.4.2 典型案例

德国的鲁尔区就是这种模式开发的典范。对于衰败的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四种开发方式:①博物馆开发模式,通过对原有棕地进行完善保存来向世人展示鲁尔区辉煌的过去,主要以亨利钢铁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工厂为代表;②对棕地进行休闲旅游观光开发,如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创造了丰富的景观和活动功能,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而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也已经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进行别具生面的演出活动;③传统工业区转化为现代科学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④将工业设施改建为购物娱乐中心,典型代表为奥博豪森的中心购物区[11]。

4 总结

随着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结构的转型,城市经济以及城市面貌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依然严重,在城市范围内存在大量的城市棕地。在对城市棕地进行再次利用的过程中,必需要慎重对待场地再利用模式的选择,结合该地所在的产业政策,了解城市的总体规划,考察场地的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环境,选择合理的未来场地用途,赋予这些被废弃场地新的价值和功能,这是棕地景观更新与再利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邓 位.城市更新概念下的棕地转变为绿地[J].风景园林,2010(1):93~97.

[2]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Brownfield Economic Redevelopment Initiative[M].Washington DC: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1997.

[3]Z斯汀・霍兰德,尼尔・柯克伍德,茱莉亚・高德.棕地再生原则:废弃地的清理・设计・再利用[M].郑晓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3.

[4]马 琳.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规划设计比较研究[C]//佚名.第九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论文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436~447.

[5]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8.

[6]朱明丽.关于城市棕地景观的恢复和思考[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

[7]朱福勇,张馨韵.生命记忆的再生:城市棕地不同改造思路的探讨[C]//佚名.2012年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430~435.

[8]马 琳.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9]王 莹,刘雪美.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J].城市可持续发展,2010(11):90~94.

[10]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57~65.

[11]王宏新.土地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1~197.

上一篇:雷人的“抗日神剧”为何屡禁不绝 下一篇:管理会计视角下医院财务状况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