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纸哥”到“大哥大”

时间:2022-09-20 11:16:23

从“造纸哥”到“大哥大”

坚硬无比的诺基亚手机,已经逝去,变成了一个业界传说,它什么时候卷土重来,目前尚不得而知。要对它做一番追忆和沉思的话,那么就必然要谈一谈它的历史,一谈它的历史,又会吃上一惊。

这家做手机的,原来是开造纸厂的!

纸业大亨

从表面上来看,手机与造纸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两者大有渊源。手机所代表,乃是一种盛行于现代的人类信息传播技术;造纸,则代表的是发轫于古代的人类信息传播技术,本质上,它们都是信息产业的成员单位,只不过一个比较年轻,一个比较年长而已。

话说造纸之术,乃是中华文明一大创举,其在农业时代人口最为庞大,疆域最为广阔,对信息传播的需求也最为迫切,迫切之下,便催生出纸来。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王朝的一个太监,即大名鼎鼎的蔡伦,他集成行业经验,发明了一套成熟的造纸之术。这套技术直到近代,才传播到西方世界。直到19世纪初,欧美诸国所用造纸法,还是以从中国传来的那一套为基础,略有改进罢了。

在随后科技进步的影响下,欧美诸国开始出现一些新式造纸术,其中以化学发达的德国最为领先,有一个叫凯勒的人,发明了一种以林木为原料的造纸术。相比于原本以破布为主要原料的造纸术,此法更为先进,原料来源更为广泛,成本也更低。但在诞生初期,却乏人问津,更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所造之纸,质量低劣,根本无法使用。

有一个来自北欧芬兰的年轻人,独具慧眼,看中了这种新式造纸术的潜力,并决定将其引进回国,创造一番事业。此人名为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官宦世家出身,二十五岁时被公派到德国留学,学习采矿,在其留学期间,就已获得芬兰矿务局总工程师的“职称”。按照他和他的家人原本的预计,留学两年后,就应该回国去做一名技术性官僚,但在德国的一次旅行改变了这个预计。

也改变了芬兰,乃至世界的历史。

这次旅行本身并无太大重要性,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艾德斯坦在旅行途中参观了一家德国造纸厂,其所用技术,正是凯勒造纸术。

他大为震撼,然后深有所思。

目睹过这种造纸术的人成千上万,为何偏偏就他受到触动呢?原来他的故乡芬兰,是以森林的广袤著称于世,覆盖率超过80%,林木资源异常丰富,价格也相当低廉。这种造纸术恰好就是以木材为原料的,那么……

他认为干这个比当官更有前途。

但他并未因此就弃官从商,而是一方面当着政府官员,另一方面引进设备技术,在芬兰开办起了造纸厂,时间是1865年。

之所以如此,还在于芬兰特殊的国情――芬兰当时还是沙俄帝国下面的一块殖民地,准确名称为芬兰大公国,要在这里做生意,必须与政府当局保持紧密关系,何况艾德斯坦本来就有官宦世家的背景。

正是在这层考虑之下,艾德斯坦的造纸厂抗倒闭的能力颇强,在他之前其实也有先知先觉者从德国买回机器来造纸,然后在销售无门,又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匆匆倒闭。艾德斯坦的造纸厂最初也不能打开销路,但他很快就利用自己的官场人脉,找到了芬兰境内几家报纸的老板,说服他们采用自己所造之纸。

报纸是近代信息传播的一大工具,也是用纸大户,艾德斯坦打开这个营销渠道,造纸厂的生意基本上就成了。在第一张“新式”报纸出版之后,芬兰掀起了一场纸业革命,而艾德斯坦,无疑是其中执牛耳者。

任何行业一火,跟风者就多,竞争随之激烈,但艾德斯坦怎么也想不到,他所面临的第一个竞争者,竟然是自己曾经的副手――塞拉吉乌斯。此人曾给艾德斯坦当经理,因为艾德斯坦有官员身份,按照相关规定不能担任企业职务。经过几年经理生涯的“锻炼”,塞拉吉乌斯自感翅膀长硬,索性单飞。

竞争的出现,迫使艾德斯坦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产量,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么开设分厂就是必走的一步棋了。在几番考察之下,他将第二家造纸厂设在了一条风景秀丽、森林密布的河流边上。

此河名曰诺基亚。

之所以名为诺基亚,乃是因为此河附近有一种珍稀貂类动物,芬兰语称之为“NOIS”,河以取貂名,按照芬兰语规则加以变化,即为诺基亚(NOKIA)了。

进驻诺基亚之后,艾德斯坦的生意迈上新台阶,他的劳累程度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两个造纸厂之间来回跑,很是辛苦。还好很快就有一位重要人物,接受了他的邀请,前来加盟。

其名为里奥・米其林。

首先声明,此人与米其林轮胎并无关系。这个米其林出生于芬兰名门,显赫程度远甚于艾德斯坦,自己又有教授、议员等等身份,是一位博学多才、能量强大的人物。艾德斯坦选择他,可谓是深谋远虑。

米其林一来,就劝告艾德斯坦,关闭第一家造纸厂,将资金、设备、人员都充实到诺基亚河边的那一家。艾德斯坦欣然同意,顺带将这家造纸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冠以“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的名号。

传奇开始了。

三雄并立

诺基亚的故事不是艾德斯坦一个人写下的,也不是“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的故事,而是三家公司共同书写完成。

怎么讲?

因为在这条河边,用“诺基亚”一名的公司,不止它一家,而是三家。

再说第二家――“诺基亚橡胶厂”。

此厂乃是芬兰人爱德华・博朗所创办,最初位于芬兰港口城市赫尔辛基,主营业务为生产靴子。其实芬兰虽然树多,但橡胶树生长在热带,所以博朗的橡胶厂实际上是一个橡胶加工厂,所用原料都是从遥远的南美运来,从成本上来讲,竞争优势并不大。但博朗有一个天然的背景优势,那就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俄国商人,而芬兰当时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俄国货根本卖不动。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沙俄当局加强了对芬兰的管控,一批参加独立运动代表人物遭到驱逐,“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的米其林先生正是其中之一。受此影响,博朗的生意日渐下滑,那些跟风的竞争者更是难缠,赫尔辛基的市场已经待不下去了。

他决定搬厂。

选来选去,他也看中了诺基亚河,主要原因在于,此地靠近芬兰内陆乡村地区,相比于城市,那里还是一个未知的市场;次要原因在于,此河附近有几个水电站,能源动力方面比较充足;再次的原因,则在于那里风景秀丽,让沮丧的博朗先生精神大振。

博朗所选之址,就在“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的旁边,也就是两家成了邻居,还是同名的邻居。只不过一家造纸,一家生产橡胶产品,倒也不冲突,还很有些亲近之感。

亲近之感,主要源于它们很快在业务上有了往来。原来“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军电缆业,橡胶又是电缆所必需之物,与其从遥远的地方订购橡胶,何不选择对门的那一家?

再来说说第三家。

这一家来头不小,其创立者名为阿威德・维克斯托米,来自于一个芬兰的商人世家,家族基业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维克斯托米先生的工厂于1912年出现在诺基亚河边,其主营业务是电缆,兼顾电话机、电报机等等,其名为芬兰电缆厂,地点也在“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旁边。

这个邻居虽然未打“诺基亚”的旗号,但却是“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的强劲竞争对手,两家都搞电缆嘛。但它们却并未“大打出手”,反而是走上了融合之路。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维克斯托米先生虽然来自于商人世家,却明显对于国际政治形势判断力低下,他办厂之时,正遇上西方列强之间冤仇指数骤升之阶段,对于橡胶这种战略资源的控制和争夺,也大大加强,于是芬兰那些依靠进口橡胶的公司,纷纷都陷入了绝境,刚刚开张的芬兰电缆厂,就遇上了这一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界大战又拯救了芬兰电缆厂,以及另外两家诺基亚河边的公司。战争期间,对于橡胶产品需求巨大。掌控芬兰之沙俄帝国,因为站在了英法美一边,又得以买到许多战略资源,其中便有橡胶。业务与供应俱增的情况下,三家公司都走出了战前的低迷,有了爆发性增长,其中“诺基亚橡胶厂”还有股票上市。

待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承认了芬兰的独立,随后芬兰爆发内战。三家公司所在的诺基亚河地区虽然远离战火,但它们却深度参与了这场内战。这种深度,不仅在于它们都给芬兰政府军提供各种军需品,更在于它们的高层人士之中,有许多都在政府军中任职,如政府军之司令官曼纳海姆,就是“诺基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而时任该公司总裁的福吉赫穆,则是曼纳海姆麾下一名将领。

作为芬兰的民族企业,也是与官方关系密切的“爱国企业”,这三家公司在内战结束之后,都得到了芬兰当局长久而稳定的支持,也就是说,在芬兰国内,它们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许多产品都能拿到政府订单。三家公司都以蒸蒸日上的态势在发展,其中又以“诺基亚橡胶厂”发展最为迅速。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购买股份,乃至在某些业务上发展到了交叉经营的程度。

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盘,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尽皆遭受重创,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英国、法国则陷入长时间低迷,美国有罗斯福“新政”,发展内需,好不容易才走出困境,国势远不如上述列强的芬兰,情况更是糟糕。

诺基亚河边的“三兄弟”又岂能例外。在政府的“建议”下,“三兄弟”拟采取合并之法,以应对危机。

“大诺基亚”即将诞生?

非也,此次合并未能实现。因为虽然关系亲密,犹如亲兄弟,但合并之后谁来当头,还是一个需要“明算账”的问题。三家公司之中经营状况最好的“诺基亚橡胶厂”,看似在这方面有最强话语权,其总经理托尔斯坦・维斯特兰德也是野心勃勃,还与芬兰电缆厂的创始人有亲戚关系,对于当头一事,他是志在必得。

不料,他遭遇了强烈反对,连自己管理的那家“诺基亚橡胶厂”,都有许多反对声音。反对之焦点,则是质疑托尔斯坦是在借合并之利,行大权独揽之实,是要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是为了公司的利益。

不是合并没有必要,而是时候还没有到。

合并不成,生存问题要怎么解决呢?答案是看东方。

芬兰的东方,是已经成立十余年的前苏联,一个正在热火朝天开展经济建设的强大政权。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大萧条”的恐慌之中时,前苏联却是一片欣欣向荣。为了发展经济,前苏联急需获得一些来自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机器、技术和产品。在这方面,紧邻该国的芬兰不仅有地利之便,还有政治优势。英法美等国长期对前苏联采取敌视、封锁态度,即便“大萧条”时期,也顽固如此,甚少与其发生贸易关系。缺少它们的竞争,芬兰得以比较顺利地开拓前苏联市场。诺基亚河边的三兄弟也就是在此时,开始转向。

在这个转向过程中,芬兰电缆厂的新一代总经理维纳・魏克曼发挥了重要作用。此人本是摔跤运动员,曾两度获得奥运会金牌,且为芬兰第一位奥运冠军。但他同时也是一位电缆行业的资深专家,曾以工程师身份工作十余年。这个“身份复杂”的人物从前苏联回国之后,进入芬兰电缆厂,并很快进入管理层。虽然看起来五大三粗,但他为人谦虚,善于交流,很有人缘,没费多少工夫,就开辟了前苏联市场。与芬兰电缆厂关系密切的另外两家公司,随后跟进。

三家公司依靠对苏联的出口业务,逐渐走出“大萧条”之阴影,其工厂规模亦随之扩大,雇员增多,原本人烟稀少的诺基亚河地区也开始繁华起来。有鉴于此,芬兰当局决定在这里立镇建城。

此镇名曰诺基亚镇。

手机时代

历史风云之变换,绝非商场中人可以把控,很多时候他们都只能随之而动。就在三家公司对苏贸易如火如荼之际,一场因为领土纠纷而来的冬季战争,爆发了。

这场冬季战争以芬兰战败告终,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又成为了法西斯阵营的一员。在这段复杂的历史中,三家公司都一度转产军事用品,其中就有一种名为“索米”的冲锋枪,以其精良的制造工艺著称。这种传统延续下来,以坚硬结实的方式再现于后来的诺基亚手机上。

上一篇:绿色教育理念与区域行动策略 下一篇:责任督学入职培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