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 突破难点 大力推进失地农民居住区实现充分就业

时间:2022-09-20 11:07:57

统筹规划 突破难点 大力推进失地农民居住区实现充分就业

近年来,我市以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为目标,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县的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占我市失业人员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自2006年以来,我市在全面推动城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同时,把失地农民居住区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助,建立就业服务制度,促进失地农民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87%的城镇社区达到我市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已建失地农民居住区68个,入住4.5万户、人口11.4万人。2006年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6.5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14万人的46.4%,居住区内登记失地无业农民就业率为95.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80%以上。

一、坚持居住区建设与就业配套规划三个统筹

一是居住区建设与促进就业统筹规划。制订农民居住区建设规划时,同时制订包括居住区就业条件、就业资源分析、就业渠道、就业规模预测等内容的失地农民就业促进方案。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就业促进方案作为建设规划审定的必备材料和审批的前置条件。二是居住区建设与开发就业岗位统筹进行。居住区建设按照安置人口设立相应的社区服务及就业培训场所等配套设施。由市区财政落实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在居住区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由财政出资修建的居住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居住区内的保绿、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项目要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失地农民居住区已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62个,配备工作人员165人,修建培训场所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三是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方案统筹研究。鼓励征地项目优先吸纳被征地农民。引进投资项目时同步洽谈落实就业岗位,要求企业按一定比例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二、完善四项就业政策

我市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政策范围。居住区内的失地无业农民,按规定可进行失业登记,申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一是对免费介绍失地无业农民就业的职介机构(包括街道社区)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各类职业培训从促进就业资金中安排专项培训经费,提供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未升学的失地无业农民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对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补贴50%的学费。二是鼓励和扶持“家庭创业”和社区灵活就业。对失地农民个人或家庭自主创业的,享受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各类非正规就业项目,并将所有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补贴范围。2006年,全市失地农民灵活就业1.6万人,“家庭创业”3273人。三是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安置困难群体。对吸纳居住区内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劳务型就业实体和再就业援助基地,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岗位补贴。安置居住区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各类用人单位,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对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提高岗位补贴标准。四是鼓励发展街道、社区劳务派遣组织,组织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岗。劳务派遣组织与失地农民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三、健全四项就业服务制度

一是建立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居住区内适龄劳动力的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制度,实行就业实名制,建立管理台账和信息数据库,掌握其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二是落实分片定责的工作制度,服务到人头。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按照楼栋划定责任片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劳动保障协管员,负责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就业服务,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家。三是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了符合居住区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特点的申请援助、情况核实、承诺服务、援助上岗、跟踪回访等工作制度。2006年,我市以“就业援助962110”电话热线为平台,市、区落实专门的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街道(乡镇)、社区(村)设立援助窗口,形成四级联动,并与用人单位、职介机构、社会团体密切联系,共同建立了覆盖居住区的就业援助体系,失业农民就业困难人员不挑不拣,保证两个工作日内实现就业。四是建立多层次就业协作制度。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一帮一、全程帮”的原则,与居住区开展结对就业帮扶。区(市)、县公共职介在居住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居住区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互通,区(市)、县公共培训机构在居住区设立培训点,与居住区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对失地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定期向居住区开展送岗位、送培训和送政策活动。2006年,全市培训居住区失地农民4.1万人。中心城区充分就业社区与居住区开展结对帮扶,对口支持开展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区县之间、社区之间公益性岗位实行全市统一调配制度,满足居住区对公益性岗位的需要。

四、强化三项考核督导制度

一是落实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政府重视,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失地农民居住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纳入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和市促进充分就业办公室层层分解下达指标,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分片定责督导制度。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就业督导,居住区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市本级从机关各部门抽调100名局、处级干部组成20个专职督导组,分片定责督导各区(市)县,各区(市)县也抽调1837名干部,建立了相应的就业督导制度。三是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和市促进充分就业办公室按季度对各区(市)县的已建、在建失地农民居住区的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上一篇:依托四大抓手 援助零就业家庭 下一篇:完善援助制度 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创建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