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引导、鼓励,转化行为偏差生

时间:2022-09-20 10:52:13

倾听、引导、鼓励,转化行为偏差生

行为偏差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不高尚,缺乏爱心、责任感和义务感;心理健康不健全,言行不能统一,叛逆性过强;行为习惯不良,自由散漫,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在我校,行为偏差的学生尤为严重,他们的不良行为挑战了班规校纪,干扰了学校正常的秩序,还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近几年,笔者常常采用“倾听――引导――鼓励”的策略来转化行为差生。下面,笔者就本班龚某个案和何某个案浅谈这一策略。

龚某,男,17岁,本班学生。他2012年下半年就读于某某学校, 2013年上半年停学打工,8月想报读乐昌某某中学遭到拒绝,只好报读我校。从以上经历看,他有读书的愿望,还是要求上进的,但他成绩下游且智力一般,却又自以为是而自视甚高。教师批评他时,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逆反心理十分严重。

一、倾听――关注与发现

行为偏差生更需要关爱。笔者开始关注他的言行举止,常常有意无意地与他交谈,倾听他内心深处的那不安分的声音。在一次聊天中,笔者发现了他心理不健康的焦点――狂妄自大。他跟笔者说:“除了读书我不会,其他的我什么都懂。”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成熟感往往超过实际的成熟水平。这种狂妄自大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思想狭隘偏激,感情易冲动;自负的外表潜藏着较重的自卑心理,而且容易逆反。

带着他“我什么都懂”这个疑问,笔者进行了一次家访。他的父母介绍了其“成长”经历:一二年级学游泳和书法,三四年级学象棋和英语,五六年级学乒乓球和国画,七级学了足球和篮球、街舞和伦巴、爵士鼓和吉他,这一二年,他还到处去小型音乐会赶场。学了几年计算机,现在已经是QQ高手,从来没有聘请过老师,都是学友隔三差五来教他……

面对如此素质的家长,笔者很惊讶,只好暗示他们学习不可以三心二意。笔者发现,龚某虽然来了我校读书,但他骨子里是瞧不起这里的。有一次,笔者在班会课上批评他戴耳饰、迟到旷课、抽烟等恶习;他在放学路上发短信给笔者,说:“老师太有才了……你以为这里是北江中学,还是韶关市一中?”言下之意瞧不起这里的一切,还自以为是,自视甚高。

二、引导――分析与指正

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父母溺爱孩子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这些孩子心中只有自己,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肆意而为,对同学的友善和教师的关爱感受率极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交往。龚某家境优裕,父母对其成长是关心的,但他们都声称文化素养低和工作不定时,无暇也无力顾及龚某,有时甚至是放任。龚某不但不听他们的教导,有时还恶言相向。

教育的机遇往往来自日常的生活事件。教师首先要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然后加以适时适当的引导。下面就是笔者教育龚某的真实经历:(1)针对他的狂妄自大,笔者在班会课上不点名批评了三种现象:日记中出现繁体字不是“有文化”的象征,而是语言运用的“无知”;短信用广州话方言来写不是代表“有文采”,而是普通话的“无能”;中职生作文要求写800字以上,千万不要向小学生学习写两三百字。笔者又加重语气说道:“你们该懂却还不懂的多着呢。”只见他有些红,坐立不安,看来还不是铁板一块。(2)他上课坐姿不正,时常哈欠连天。在班会课上,针对他的不良行为,笔者从讲“怎样抑制打喷嚏、打饱嗝”的卫生常识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剔牙、打喷嚏、打饱嗝、打哈欠的礼仪,然后教师举典型例子讲职场礼仪,最后回到“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这个教育主题。从他整堂课竖起耳朵听和能参与讨论,笔者肯定引导教育对他有所触动,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3)针对他自视甚高,笔者组织了一次“我为什么读书”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探讨“读书有没有出息”和“瞧不起母校是不是瞧不起自己”两个话题。有学生说得很好――瞧不起母校就好像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这个道理通俗易懂,他也应该有所感悟。

经验证明,要教育转化行为偏差生,必须教育广大同学理解宽容他们,以团结友爱的精神和携手奋进的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引导他们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使之产生合作的需要。

三、鼓励――信心与展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教师应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少一些冰冷的斥责;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多些宽容的鼓励。这样才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者一定要细心地观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下面就是笔者鼓励龚某的一些实例:(1)有一次,笔者各交给龚某、沈某一封家访信,要求他们别拆看并按时交给家长。沈某在半路就拆看了,笔者在班上批评了他;龚某如约送达,笔者在班上表扬了他的诚信。笔者发现龚某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眶还噙着些许泪花。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模式在《物流技术与实务》教学中的... 下一篇:女生德育视角下的学校依法治校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