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多角度探析

时间:2022-09-20 09:44:36

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多角度探析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改变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它的发生具有充足的思想理论依据,也是客观现实形势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 探析

中图分类号:F121.1 文献标识码:A

1953至1956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依据客观国情制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的指引下,对手工业、农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方面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作用和影响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明确阐述,“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这次改造中仍旧存在着诸多偏颇和不足,但从整体意义来讲,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在一个几亿人口大国较为顺利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意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农业的发展,这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在建国初期特殊的条件下,是社会前进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1 理论信仰上的必然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资本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之间,要经历一个无产阶级的过渡时期,而列宁则从革命实践出发,论述了过渡时期的相关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思考怎样去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怎样顺利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等党的领导人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审时度势,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的跨时代意义的伟大构想,具体地讲就是民主主义革命为历史进程的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为历史进程的第二步,这其中所提到的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毫无疑问,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必须经历一个变革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来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逐渐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集体化、国有化改造,进而确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无论这一改造过程何时起步、用时多长,新中国是必然会进入社会主义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我党的理论支撑和人民的精神信仰,是我国既定的大政方针政策,所以,从理论信仰这个角度上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客观形势上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得以实现。经过了三年的经济恢复期,到1953年初,我国才逐渐确立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多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党面临着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和解决社会矛盾两大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这就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城市中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唯利是图的现象,经常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做出了违法乱纪、坑害百姓的恶劣事情,这就导致了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最终演变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斗争日趋激烈;在农村,经过而分得土地的广大贫农雇农,其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然而两极分化的趋势逐渐显现,这一趋势的出现,导致思考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他认为,要兴办合作社,逐步消灭农村中的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才能达到农村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才能进一步扎牢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

另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党和政府面临并需要尽快解决的紧迫任务。

3 国际形势上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旧的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崩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和文化围剿等多种反动政策,还利用朝鲜问题、公然叫嚣挑衅,同时,国内反动势力活动猖獗,与国际反动势力沆瀣一气,使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根基不稳,那么,我国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拥有与反动势力可以相抗衡并最终战胜的财富支撑,不单是经济上的考验,更是政治上的挑战。因此,最根本、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即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这就使我们能够拥有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以及财产保障。从外交上讲,在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在或公有或私有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中,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很正常的。

同时,斯大林及苏共其他领导人都倾向于支持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苏共的态度对我党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苏联在1924年至1936年,历经13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空前成功和灿烂成就,也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

4 文化传统上的必然

从古到今,中国许多阶级阶层,为了能够建立一个平均美好、公平正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付出了许多血与泪的代价。这种平均主义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渊源已久。同时,中国古代的许多统治阶级,为了防止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了获得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也都会通过制度、政策上的变化和建设来遏制财富的过度集中。

正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使中国人民在吸收和借鉴域外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时,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不断发生相互渗透和摩擦碰撞,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文化与思想认同感、契合感油然而生,同样,在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包含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成分是很正常的。因此,从主观层面来探讨,我党和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有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对平均主义又有着内在的文化认同,那么,无论是从心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改造都是理所当然的。

从以上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等多种因素组合作用下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对我国在新时期下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

[3] 选集(第3卷、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文集(第5卷、第6卷、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篇:案例式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功能与应用 下一篇:论李约瑟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衣锦还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