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能否索赔?

时间:2022-09-20 08:58:20

岗前培训能否索赔?

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在新的企业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为了适应新企业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学习新的工作准则和有效的工作行为。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要帮助新员工建立与同事和工作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很多企业在招聘中与员工签订岗前培训协议,通过培训后上岗工作,而后员工提出辞职,企业就向员工索要岗前培训费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企业是否有索要赔偿的权利?员工又是否可以拒绝赔付培训费用?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

案情简介

2008年7月,程小东(化名)从某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受聘于某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医学工作。在其到该院上班伊始,程小东就与医院分别签订了聘用合同与岗前培训协议。其中,岗前培训协议规定:院方在2008年7月4日到2008年8月6日之间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程小东在参加岗前培训后5年内离职,需赔偿医院相应的培训费。培训费标准以员工第一年全年收入计算,即将员工第一年所有收入之和算作医院对员工培训所花费的费用。“如果员工在5年内离职,第一年赔付培训费的100%,第二年赔付75%,第三年赔付50%,第四年赔付25%。”

2011年2月,程小东向医院提出离职申请,于是医院要求程小东赔偿50%的培训费,共计3万多元。随后,程小东便不再去医院上班。很快程小东找到了一家外企。但外企要求需要程小东将档案带过去,否则无法办理入职手续。由于医院坚持要程小东缴纳培训费赔偿金,否则档案就不予转出。无奈之下,程小东只好按照约定缴纳上述费用。事后,觉得有点“窝囊”的程小东,申请仲裁,希望拿回已经缴纳给医院的培训费赔偿金。

庭审中,双方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医院认为,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机构,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医学毕业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显然无法胜任检验师工作。为了促进年轻医务人员的成长,医院专门制定了带教和轮岗制度。因此医院认为,这些措施就是为培训程小东付出的有形成本,而程小东在合同期限未满时离职,理应赔偿培训费,以弥补其离职带给医院的损失。而程小东认为医院在2008年7月4日到2008年8月6日期间,所谓的出资培训并不存在。医院以扣留人事档案相要挟,当时缴纳所谓的赔偿金是无奈之举,医院没有出资对自己进行培训,索要培训费赔偿金并无根据。

最后,仲裁委裁决支持了程小东的主张。

作者简介

梁枫 现为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业务指导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申请律师执业人员集中培训讲师团讲师。

案件点评

实践中,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劳动者才需赔偿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

第一,用人单位给员工提供了除安全卫生教育、岗前或转岗等义务性培训以外的专项技术培训;

第二,用人单位必须有其劳动者参加培训出资的货币支付凭证,一般体现为发票。而这个发票应当是具有培训资格的培训单位(或学校)出具的,而不是企业自己开的;

第三,劳动者有违约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

在上述案例中,程小东在合同期满前提出辞职的事实已被确认的情况下,判断程小东是否应向医院支付培训费损失,实际上非常简单,即医院只要出具为程小东进行技术培训的支付凭证即可。

然而,在本案中,医院所称的培训,并非医院出资的技术培训,而是员工的“入门教育”即为调整人员岗位而进行的转岗培训,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培训”范畴。此外,医院在培训尚未进行、培训费尚未有实际支出时,就在劳动合同中“预定”培训费的数额和赔偿方法,这种做法也是违反有关规定的,因此是无效的。

所以,如果医院要求程小东赔偿培训费损失,就应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在2008年7月4日到8月6日之间,医院究竟给程小东提供了哪些出资培训,这里所谓的出资,应该是有货币支付证明的,例如缴费发票、车旅费等。否则,当培训的事实不能得到证明的话,培训费损失赔偿就无从谈起。

律师提示

通过上述案件,让我们对于用人单位在员工培训方面的管理提出反思。那么,在实践中,企业究竟要如何操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及避免因员工培训事宜带来的法律风险呢?企业应采取有效的培训风险防范措施。我们建议,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制度约束。在通过制定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采用先进的培训方式和技术,及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基础上,必须建立必要的培训约束,以规避企业培训的风险。制度约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改变培训不规范的现象。要变过去随心所欲的“人治”为“法治”,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培训制度,规范涉及培训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培训流程等各方面。同时培训制度与其他的人力资源制度以及整个企业的制度相协调,以保证培训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培训制度一旦建立,包括企业高层领导在内的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样,培训制度才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签订培训协议。协议是企业和员工权利的法律保障,签订培训协议主要是针对培训周期较长、培训费用较多的受训员工。协议主要是明确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员工运用自己所学为企业服务一定的年限。加强对契约的管理,不仅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也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利。把契约纳入培训管理,一旦出现纠纷,企业和员工都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其次,要合理利用法律手段。企业应加强法律手段的运用来限制不合理的人才流动,降低企业培训的投资风险,比如,应选择好培训时机。如同上述案例,一般来讲,入职时的岗前培训如果并非企业专门出资的专项培训,而仅是企业内部培训,一旦员工在服务期内离职,即使签订了培训协议,也往往不能按照协议索赔。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只要是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无论什么原因、什么情况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用人单位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阻止。这就提醒企业,不要在试用期内出资对员工进行培训,如果确实需要在试用期内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好缩短试用期或与之签订短期的劳动合同。

最后,要明确培训对象的选择标准。企业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新进员工、转换工作员工、不符合工作要求员工和有潜质的员工。投资于每种类型员工对企业带来的流失风险是不一样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在企业中制定选择标准,对每位员工一视同仁,避免培训对象选择的随意性。比如投资于有潜质的员工,投资费用比较高,企业能够得到的预期回报很大,同样存在的风险也很大。因为有潜质员工的培训结果很容易被其他企业使用,员工容易被高薪挖走,员工跳槽的可能性比较大。

法规导读

《劳动法》

第六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第二十五条 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实施条例》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上一篇:21世纪的“奴隶制” 下一篇:绩效棱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