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化建筑设计方案设计

时间:2022-09-20 08:55:55

分析文化建筑设计方案设计

摘要:而对于建筑师来说,建筑是城市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是城市脉络的重要物化形式,展示馆作为一个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建筑,更大程度上承载了城市文脉展示与传承的责任。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展览馆设计方案,力求实现设计目标――用建筑表达城市。

关键词:文化建筑;设计;协调融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背景

该展览馆建筑项目位于城市市区东部,是新老城联系的重要纽带。项目东临商务外环路,西靠中州大道,南面为商务西三街,总用地面积约为1. 7万m2, 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缠绕在新城如意下的玉带,而基地就如同镶嵌在玉带上的宝石,璀璨而夺目。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展览馆作为该城市的城市名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该城市古老而又现代, 魅力而又神奇的过去与现在和将来。在这里能够回眸历史,重拾记忆;可以触摸城市,品味文化;更能够描绘蓝图,憧憬未来。

2设计要求

展览馆是集粹文明精华、展示历史演变的舞台,展示城市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代表着一个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水平;展览馆是展现城市未来的窗口,城市的展览馆,应像一件件艺术品,代表着城市独具的魅力。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城乡规划展览馆这个公益性公建设施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满足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对任务规划和项目现状的解读,我们总结提取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我们的设计重点。

第一,观众参与性。通过对场地的分析, 我们思考得出人流的主要方向,建筑首层做适当打开处理后,公众的可达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合理设置室外演出活动场地和室外临时展示空间,可使公众多选择的可参与性最大化。

第二,文化交融性。项目处于新老城区过渡空间,从文化上应传承融合城市文化和现代的城市精神,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建筑风格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传承但不模仿,创造但不求新。

第三,环境协调性和功能合理性。项目位于城市绿化景观带中,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新城如意下的玉带,璀璨而夺目。对于功能的布置和流线组织,人们在建筑内部自在游走的时候,不同界面,尺度,开敞性,功能特征的空间会出其不意的瞬间变化,建筑的表情更加生动鲜活,人的活动与建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活跃交互式相互作用。

第四,经济性。在进行展览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适当应用新技术工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那些用处不大,造价昂贵的新技术对场馆的建设和经营都会是很大的负担。所以,在使用新技术的时候本着适宜的原则。技术应该是技术化的,即为人服务;技术应该是合理的,即适合实现的需求, 符合经济效益的。

第五,标志性。展览馆作为该城市一个面向群众开放的重要性公共建筑,是群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建筑自身的标志性是毋庸置疑的。展览馆将会是城市的标志性场所,具有引导性。

3设计主题――协调共融的城市之花。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该城市的新老城区在城市肌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将这新旧两种肌理在展览馆项目上进行挤压,同时结合展览馆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南北方向大面积城市绿化公园贯穿展览馆,融合生成两个相互关联的体块,创造出展览馆与新老城文化的协调共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建筑在南北向对绿化公园适度打开后,适当设置商业功能,可有效对周边公众进行引导。在东西两块被挤压的场地上设置露天剧场和室外临时展厅,结合配套商业,在满足公众活动参与性的同时,也为场馆日后的经营提供了可能。

3.1展览管功能布置

在功能流线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功能上,做到展览面积最大化,充分运用建筑的立面、平面和顶面。在观展体验上强调多元化,多视角, 多方位的结合,做到功能布置的合理性。在流线上,加强市民在展览馆内的互动参与度,合理的设计观众参观流线,公众参与流线,做到参观流线生动化、参与流线多样化。使展览馆成为市民可学、可看、可玩、可购物、可休息的综合性展览建筑。

地下室为文物库房、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库房位于覆土建筑下,并结合下沉庭院,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部区域。一层为展览馆和展览馆主要入口层,内部设置了观众入口大厅,共享大厅,展览馆的城市模型展厅,展览馆的临时展厅,公共服务部分的卖品部、演示互动厅,以及展览馆的办公后勤区(图1)。

图1展览馆功能布局一

二、三层,建筑西侧为展览馆部分的城市各种展览展厅。东侧为展示馆的规划公示、成果展厅,建设成就展厅等。东北侧为共用的餐厅、报告厅等公共服务用房(图2)。

图2展览馆功能布局二

3.2建筑造型塑造

在文化和建筑造型上,我们立足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以繁花为意,从新老城市肌理的碰撞出发,营造一朵新老城市融合之花,营造一朵城市发展之花,营造一朵城市文化盛世之花。因此在建筑造型上采用现白色流线型造型,犹如美丽的月季花瓣。整个建筑形象大开大合,大实大虚,大气中又不失细节的塑造,通过合理运用外装饰材料, 将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建筑形象展示于广大市民面前。

建筑上部屋顶采用金属板屋面,结合玻璃幕墙外包支撑结构的形式实现设计造型效果,使建筑整体挺拔典雅、稳重大方而又动感十足不失时尚气息。建筑内部装修注重传统元素的表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根据不同使用功能采用多样的空间设计手法,增加参观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景观处理上,延续了整个建筑的肌理形态。曲线化的景观处理方式与建筑形态相呼应,场地以铺地与绿化为主。项目的南北两侧大面积的绿化公园是主要的景观之一,在建筑空间上南北方向完全打开,将城市景观引入本项目中,以达到借景的作用,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结束语

文化建筑作为城市名片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质,其功能性和标志性使得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以核心建筑表达城市脉络,即是对城市记忆的延续。而这要依靠建筑师对建筑的文化内涵投入更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进步的同时也遗失了很多应有的东西,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从城市脉络入手,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在形式的生成建立在对城市特定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充分认知上,以建筑表达城市,这样的建筑才能真正植根于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合文.谈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及创新[J].山西建筑,2009,35(12): 12-13.

[2]唐望松,毛振海,花竞科. 现代博物馆设计理念[J].华中建筑,2009(8):126-131.

上一篇:浅谈材料采购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浅析园林工程施工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