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时间:2022-09-20 07:32:07

课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展示问题:)

1.社会主义形成了什么样的新型民族关系?为什么?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3.民族平等的含义?

4.民族团结的含义和重要性?

5.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和重要性?

6.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的关系?

(注: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对书本作一些勾画)

[合作探究:]

1.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意味着各民族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

②.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

2.材料一:新疆巴楚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案件(4.23)

该暴力恐怖案件,造成民警、社区工作人员15人死亡(维吾尔族10人,汉族3人,蒙古族2人),受伤2人(维吾尔族)。处置过程中击毙暴徒6人,抓获8人。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稳定,事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和安全。当前,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竭力在新疆策划暴力恐怖活动,利用各种矛盾制造事端,煽动民族仇恨,如果防范不严、措施不力,稍有懈怠,恐怖袭击就有可能再发生。

材料二:在近年新疆地区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新疆已连续3年迈过3个千亿元关口,年均新增生产总值千亿元。2010年―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6%、12.0%、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2、2.8、4.2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9位、第21位,跃升至第11位,在西部十二省区市由第12位跃升至第8位,是1991年以来的最好位次。

三年来,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新疆紧紧抓住当前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奋力跨越的爬坡期,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经济运行速度持续加快。

(1)新疆巴楚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给我们什么警示?有何重要意义?

(2)近三年来新疆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说明我们必须坚持什么民族原则?为什么要坚持?

(3)结合材料板书画出三原则关系示意图。

3.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应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国家和青少年两个角度)

[本课小结:]

1.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存在哪些疑惑?

[巩固练习:]

1.专家纵论新疆新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对于新疆来说缺一不可,一只翅膀不足以让新疆飞翔。体现了 ( D )

①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民族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 ③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民族经济的任何发展 ④民族团结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的寓意是 D

①我国的民族差别已不存在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巩固 ④我国各民族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2012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A

①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②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③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国家制定了许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例如:①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项目; ②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给予政策倾斜; ③保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的相应比例; ④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饮食、年节等方面的习俗。其中体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是 (A)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上一篇:浅析中俄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下一篇:再论《西厢记》的张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