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探究

时间:2022-09-20 05:38:4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探究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方法,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教授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Nolan Norton Institute)、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计划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对绩效进行考评,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外部与内部指标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对组织绩效进行多维度的平衡和全面的评价,使绩效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真实反映出组织的综合状况,利于组织长期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预算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关系到高校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传统的高校预算管理既缺乏前瞻性,又缺乏客观的、量化的、科学的评价指标。现行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尽完善,很多非财务指标未能合理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绩效水平,不能适应高校的战略目标和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科学合理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已是摆在各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本文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采用现代科学的评价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之既科学合理,又能反映评价对象客观、真实、全面的情况。二是系统性原则。高校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循环的过程,评价指标选取要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协调,使之应服从系统性特点。三是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应实用可行,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做到少而精,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反映实际情况,层次复杂的指标树或庞大的指标群应尽量避免。另外,评价过程应易于掌握与操作,其计算公式科学、合理。四是可比性原则。为了使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适合各个不同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估,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各个不同类型高校预算管理指标的可比性。尽可能地标准化评价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以确保指标的可比性。五是目标导向原则。评价体系不仅仅只是评价过去绩效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并激励被评价对象朝着正确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前进,实现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作用。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并借鉴英、美等发达国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做法,结合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具体目标和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建立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预算管理绩效加以评价。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4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自筹基建支出金额、在校学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率、图书资料数量、重点学科数量、学术带头人数量、举办学术讲座次数八个原始指标。由于F1涉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其对X1的方差贡献已占53.995%,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说明F1是影响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其为综合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反映科研经费收入金额、科研课题立项数量、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三个指标,它代表着高校预算管理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投入,因此F2为科研投入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反映财政拨款占总收入比率和教学科研设备价值二个指标,表明了财政拨款与教学科研设备投资对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此F3为财政投资因子。

(4)公共因子变量得分。公共因子F1、F2、F3确定之后,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每个原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出三个公共因子变量的得分,计算出的成分得分如表5所示。

(5)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三个公共因子变量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即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各公共因子的权重,可得各高校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Fn=53.995%×F1+ 22.763%×F2+19.876%×F3,计算出各高校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6所示。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X1高校与另外30所高校在2011年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中排名第1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三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均为负数,导致综合得分不够理想。相比该评价中排名靠前的一些高校,X1高校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都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这样X1高校才能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胜全:《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评价》,《财务与金融》2009年第1期。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课题“基于绩效导向的四川省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研究”(编号:CJF011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辑 向玉章)

上一篇:梦回西夏王朝 探访碛口古镇 下一篇:成一统与吃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