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时间:2022-09-20 05:25:40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利弊,即:好处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工作量小较为轻松,而弊端则明显多于其优势,如学生负面情绪较高,对体育教学无兴趣、不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学模式呆板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不高、教师与家长之间合作与沟通不够等,并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条改革建议,希望对体育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模式 改革 个体差异

近年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学生的思想和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也随之有了较大地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为保证学校体育不至于被时代大潮所湮没,体育教学模式只能顺应时展,不断改革与进步。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一)体育教师工作量小较为轻松(对学生活动的安排、备课)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无非是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而对所有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备课方面并无区别对待,在学生学习收效的考核方面采用“一刀切”的衡量标准,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明显好处就是教师的工作量小,较为轻松,而学生的学习收效却往往差强人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二)学生负面情绪较高,对体育教学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递发展的阶段,对单调且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内容较难提起兴趣,而传统教学模式无非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以及让学生掌握某项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这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注定了教学过程的枯燥与超过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的运动负荷,而当前中学生大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从未吃过苦,因此,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很难被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不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先天的身体条件不同,所能适应的运动强度、运动方式、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除此之外,学生受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其性格、自信心等各不相同,因此,以同样的教学方式对待所有学生是不科学也是缺乏公平的。

(四)教师与家长之间合作与沟通不够

学生的生活主要分为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仅限于一学期一至两次的家长会,而在这仅有的几次家长会上,学生家长和教师似乎也无法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深入的沟通,因此容易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如教师或家长对孩子与自己相处之外时间的表现一无所知,则会造成学生的一部分问题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对其成长不利。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能不能发光发亮,重要的是看其优点与长处能否被发现并合理利用,学生因成长环境与先天条件不同,其身心承受能力、学习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如果用同样的衡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要求,难免会有学生无法承受或是自尊心受挫,一部分有着运动天赋的学生也有可能就此被埋没,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进来,因材施教,对学生负责,不扼杀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未来。

(二)吸收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教学内容刻板,教学目标偏离素质教育要求。要想使教学模式进行成功变革就应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素质教育虽对学校体育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但也确实存在着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依据,因此,体育教师可通过网络、与不同学校地区的基层体育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等途径多吸取别人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他们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将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将其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三)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氛围很重要,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师生关系的好坏有着极大的联系,如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对教师本身就有着一种抵触心理,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再生动有趣,也无法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尝试和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并非一味指责与批评。

(四)加强家校合作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逐渐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教学有助于学生和家长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家以及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可根据其表现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只靠每周在校的几十分钟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带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融入一部分运动时间,如晨跑、或是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家中准备一些健身器材等,有了家长的督促,相信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体质的行成,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教学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锻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等都非常重要,而这些能力与素质都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安排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在做教学安排时可分阶段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景裕,樊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未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2] 戚光.医学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初探[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05).

[3] 宋元平.新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4] 钟大玉,徐素霞.浅析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上一篇:怎样做好一名合格教练员 下一篇:重温传统文化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