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权益 第11期

时间:2022-09-20 04:24:33

特殊权益 第11期

2009年4月24日,宾川县某单位女职工杨某来到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用人单位依法补偿其在怀孕期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费用,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此时的杨某因有孕在身,挺着个大肚子,7月21日就是她的预产期,在即将做母亲的时刻被解除了劳动合同,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

接到申请后,宾川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随即对此事件展开了深入核查。经查实:杨某现年26岁,大专毕业后于2007年10月被该用人单位聘用,先后在单位不同岗位上工作,每年与用人单位签一次劳动合同。2009年1月又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该合同终止时间为2010年1月。

在此期间,杨某因怀孕在身,行动有所不便,或多或少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这是所有怀孕女职工的正常现象,本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尊重。

谁知2009年4月19日,用人单位以该职工“近一段时间以来上班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不服从领导安排”为由,对其作出解除劳动关系的处理,并被告知“请于2009年4月30日前做好所有移交工作”。就这样,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发出解聘通知,解聘时间从2009年5月1日起执行,用人单位也不支付任何经济补偿费用。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该单位在支付该女职工工资时,部分单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20元。经调查核实后,宾川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用人单位的行为存在严重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立即改正。

2009年5月4日,宾川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深入用人单位,对主管领导及有关人员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讲解,并指出其违法行为:

首先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劳动法》第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而且用人单位在单方违法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不向劳动者支付任何经济补偿费用,其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标准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劳动者工资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其次,用人单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当然,女职工委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同时,《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也有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通过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用人单位领导表示愿意严格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此事,并提出作调解处理要求。经征求杨某的意见,本人也同意依法调解。最后经宾川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女职工不愿意继续回单位上班,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女职工2个月工资和3个月的产假工资共计人民币2600元,作为解除女职工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杨某的合法权益最终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上一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迈上新台阶 下一篇:当“山重水复”撞见“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