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过程模型与国际新创企业模型的比较

时间:2022-09-20 04:14:41

国际化过程模型与国际新创企业模型的比较

摘要: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模型,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之间既有显著的差异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比较分析,有望成为构建更具一般性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本文以知识为主要分析视角,讨论了知识在不同理论模型中的作用,并从理论根源、知识角色、知识来源与获取机制等维度对两种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知识;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过程模型;国际新创企业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092-06

一、引言

在聚焦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两种代表性理论。国际化过程模型可以进一步区分为Uppsala模型(umodel)和创新模型(Imodel),其中Uppsala模型的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本文所讨论的过程模型,指的是Uppsala模型。在研究文献中,“国际新创企业”、“天生全球化”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两个概念,本文将“天生全球化”相关研究也一并视为国际新创企业模型的一部分。

“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这两种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和行为的假设存在着巨大差异:过程模型假设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渐进式的,其行为策略是反应式(Reactive)的;国际创业模型则假设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快速的,其行为策略是主动式(Pmactive)的。在理论解释力方面,国际化过程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中小企业渐进式国际化行为,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能够识别并解释当前越来越明显的“加速国际化”趋势。然而,如果将中小企业国际化速度看作一个连续的光谱,现有的两种理论实质上仅仅分析了位于两端的国际化行为,而缺乏对处于中间状态、更具一般性的国际化行为的关注。显然,该研究领域缺乏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笔者认为,对两种现有中小企业国际化模型的比较分析,是尝试建构中小企业国际化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的一个很好的起点。鉴于两种现有理论都高度重视知识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选取知识作为比较分析的主要视角。本文共分成5个部分,正文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讨论知识在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中的作用;正文第四部分从理论根源、知识角色、知识来源与获取机制等维度对两种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正文的结尾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结论。

二、知识在国际化过程模型中的作用

(一)经验知识与渐进式国际化

在国际化过程模型(uppsala Model)中,企业国际化被描述为一个依赖于经验知识的渐进过程(Johanson和Vahlne,1977)。传统的国际化过程模型关于知识有如下假设(Petersen,Pedersen和Sharma,2003):1.对企业国际化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知识是市场专有的。由于每一个国外市场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一个市场中获取的知识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被用于其他市场;2.这些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它源自于当前的市场活动,知识获取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3.知识嵌入于个体之中,即通过个人经验获取市场专有知识并存储于个体之中;4.作为第二、三项假设的合理延伸,嵌入个体的经验知识难以在组织内传播;5.对国外市场的不可逆的资源承诺随着经验知识的获取而成比例递增。

基于上述假设,国际化过程模型以市场知识、市场承诺、当前商务活动和承诺决策等变量来解释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渐进性体现在进入模式选择和目标市场筛选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在特定国外市场中的进入模式依照一种链式结构演进,即从不规律的出口开始,到通过独立的业务代表出口,再到在国外成立销售分支机构,直至最后在国外进行生产制造。其次,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筛选时,依次进入心理距离不断加大的新市场。所谓心理距离是指诸如语言、文化、政治体系等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Johanson和Vahlne,1990)。

国际化过程模型的基本逻辑可以表述为一个循环过程:首先,企业向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日常活动同时也诱发了经验学习,进而导致特定市场专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其次,随着特定市场专有的经验知识的增加,企业在特定国外市场中感知到的风险不断降低,这将刺激企业进一步向该市场配置更多的资源。由此可见,经验知识在国际化过程模型中扮演着资源规制者的角色(Prashantham,2005),也就是说,企业经验知识的水平决定了企业向国际市场投入资源的水平。经验知识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利用商业机会(Johanson和Vahlne,2006)。

(二)经验知识的主要类型

在初始的国际化过程模型中,只假定市场专有的经验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验知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除了特定市场专有的经验知识之外,还存在着更为一般化的、不特定于任何国际市场或进入模式的经验知识。

Eriksson等(1997,2000)在市场和企业层面对经验知识的概念进行了操作化,他们开发出测量经验知识的三个构念。市场层面的经验知识被分解为“商务知识”和“制度知识”两个构念。商务知识是指关于客户、市场和竞争者的经验知识。制度知识是指关于政府、制度框架、规则、规范和价值观的经验知识。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帮助企业了解国外市场的机遇和问题。

企业层面的经验知识是特定于具体企业的一般化知识,被称作“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知识是关于企业自身从事国际化运营的能力与资源的知识,是企业在如何组织国际化活动方面积累的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特定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方式。国际化知识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国际化情境下需要具备何种知识,以及在何处寻求这些知识。与市场层面的经验知识不同,国际化知识不是嵌入于个体,而是嵌入于企业的惯例和结构之中。Eriksson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化知识与市场层面的经验知识以及感知的国际化成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商务知识和制度知识是国际化知识与感知的国际化成本之间的中介变量。

除上述类型外,Johanson和Vahlne(2009)还发现了更一般化的网络经验知识。他们认为,在国际商务网络中,商业伙伴之间的互动有可能发展出一种特定于关系的网络经验知识,这种知识帮助网络成员了解商业伙伴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国际商务网络所具有的多样化特征,可能对开发一般化的网络经验知识产生积极影响。

(三)经验知识的获取机制

国际化过程模型中最基本的知识获取机制是从当前经营活动中积累关于特定市场经验知识的“干中学”过程。在模型提出后的几十年里,随着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对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知识获取机制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Forsgren(2002)指出了国际化过程模型(Uppsala模

型)在知识获取机制方面的两点不足之处。首先,组织学习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具有不同的维度,但是国际化过程模型仅仅强调了通过自身经验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通过模仿进行学习、通过招募个人和合并组织进行学习以及通过搜寻和扫描新信息进行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机制。经验学习并不是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知识的唯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拥有这些知识的组织或者模仿具有高合法性组织的行为来获取国际市场知识。其次,组织学习既包括提高组织效能的“利用”式学习,也包括提高组织对潜在备选方案认识的“探索”式学习(March,1991)。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在现有活动中学习,后者则强调对潜在活动的学习。国际化过程模型仅仅讨论了针对企业当前活动的“利用”式学习,却没有对寻找当前活动替代方案的“探索”式学习作出更多解释。

作为对学术批评和挑战的回应,国际化过程模型的创立者从国际商务网络视角对模型进行了修正(Johanson和Vahlne,2009)。在修正后的模型里,知识(机会)、关系承诺决策、学习(信任构建)以及网络位置取代市场知识、市场承诺、当前商务活动和承诺决策,成为新模型的主要变量。企业被视为嵌入于多元相互依赖关系构成的商务网络之中,国际化是企业强化其网络地位的行动结果。在新模型中,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一个网络关系的发展过程,成功的国际化要求企业建立起一个或更多的网络关系。企业的知识、信任和承诺都是关系特定的,企业通过商务网络关系学习知识、建立信任、发展承诺并识别环境中的商业机会。虽然Johanson和Vahlne在新模型中仍然坚持将经验学习作为国际化过程中获取基础性知识的主要机制,但他们同时也承认其他的知识开发途径有可能成为经验学习的补充。修正后的模型认为,国际商务网络中的知识开发不仅仅是从其他网络行动者处学习已有知识,还包括网络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知识。

三、知识在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并不是像国际化过程模型所预测的那样进行渐进式的国际化,而是从企业建立初期起就迅速走向国际,这些企业被称为“国际新创企业”(0fiaR和McDougall,1997),或者“天生全球化”企业(Madsen和Servais,1997)。由于国际化过程模型无力对中小企业的“加速国际化”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受到国际新创企业模型(或天生全球化模型)的挑战,而后者则成为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创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新企业加速国际化现象展开的大量研究中,知识在新创企业国际化中的影响和作用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前经验

企业家先前经验的重要性是国际新创企业模型挑战国际化过程模型的主要理由之一(Oviatt和Mc-Dougml,1997)。国际新创企业模型认为,很多新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成立初期就进行国际化,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创立者或经理人在企业创建之前就已经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国际化知识与经验。创业者的知识和经验并不是只能通过“干中学”才能获得,海外教育背景、先前的工作经历、海外的社会资本等等,都有可能使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就已经对其拟进人的国际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Crick和Jones(2000)的案例研究显示,新创企业经理人先前的国际市场工作经历,帮助他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处理复杂的国际运作以及风险和资源评估的经验,建立了创业后可利用的客户网络和市场联系。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国际新创企业何以能够在创立初期就采取外向型市场拓展战略。此外,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说,企业家的先前经验使新创企业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催化企业获取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所需的额外知识(Oviatt和Mcdougall,2005)。

不过,先前经验并不是新创企业快速国际化的一个充要条件。在Chetty和Campbell―Hunt(2004)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中,不论是传统国际化的案例企业还是天生全球化的案例企业,其创立者或高层管理者大多都具有先前的国际工作经验或者海外生活背景。因此,仅凭创业者的先前经验还不足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模式。

(二)技术知识

除了市场经验知识外,国际新创企业模型还高度强调了技术知识的作用。事实上,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中大量的研究样本都来自于生物、电子等高技术产业。知识强度被识别为新创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Prashan~am,2005)。所谓知识强度是指企业依赖其活动和产出中的固有知识来获取竞争优势的程度(Aufio,Sapienza和Almeida,2000)。

Cheuy和Campbell-Hunt(2004)发现,天生全球化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发具有全球市场潜力的创新型产品。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天生全球化企业大多采取“聚焦-成长”战略,即深度聚焦于一个狭窄的利基细分市场并在其中寻求建立市场支配地位。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逻辑是以创新优势为基础快速实现全球扩展,这种战略要求企业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集中使用资源。基于同样的逻辑,天生全球化企业的产品往往是技术密集型的、高度专业化的,并且在每个国家都只有少量的客户。天生全球化企业倾向于控制一个狭窄的产品范围,并在该市场中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声誉的领导者。因此,技术创新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快速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至少应该是新创企业加速国际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一个新创企业试图在成立早期就进行国际化,那么他不仅需要国际市场经验丰富并且富于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经理人)来发现国际市场机会,而且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来提品和服务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三)动态能力

Weerawardnea等人(2007)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对知识在天生全球化企业加速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重新进行了概念化。Weerawardnea等人认为,解释天生全球化企业加速国际化现象的现有理论之所以是不完备的,是因为研究者们没有认识到,天生全球化企业及其创立者们的学习行为在企业合法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创业者个体特征、市场聚焦学习能力、内部聚焦学习能力、网络能力、营销能力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开发能力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抽象了新创企业合法成立之前的内外部学习过程,为新创企业的加速国际化行为提供了以能力为基础的理论解释。Mort和Weerawardnea(2006)的研究也发现,网络能力可以有力地促进新创企业获取市场和技术知识,识别和快速利用国际市场机会。

简言之,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国际新创企业研究认为,动态能力帮助企业开发知识,铺平了企业加速进入国际市场的道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并不必然是路径依赖的,而可能是以企业中个体能力和

组织能力的培育和重构为基础,实现激进的、打破框架约束的变革(Prange和Verdier,2010)。

(四)国际化成长

除了解释加速国际化现象的成因外,企业在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之后的持续成长也是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在这一研究主题之下,知识再一次成为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重要解释变量。

Autio,Sapienza和Almeida(2000)认为知识和学习是新企业成长的关键驱动因素,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在高技术产业这样的动态环境中要更加突出。他们实证分析了国际市场进入时间、知识强度和难以模仿性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与国际化成长负相关、知识强度与国际化成长正相关。也就是说,在新创企业早期发展阶段里,国际化时间越是提前、产品的知识强度越高,新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成长绩效也就越好。在Yli-Renko,Autio和Tontti(2002)的研究中,他们以芬兰高技术新创企业为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市场知识、知识强度与国际化成长之问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培育内外部社会资本,高技术新创企业能够有效强化其技术和市场知识基础,这种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创造为新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Zahra,Ireland和Hitt,(2000)实证检验了新创企业国际化模式(多样性、市场进入模式)对技术学习的影响,以及技术学习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际化(多样性、进入模式)是提高新创企业技术学习和技术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而技术知识的积累对于新创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快速的产品引入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取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知识视角下两种国际化模型的比较分析

在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中,知识都是解释和预测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关键变量。不过,在关于知识与中小企业国际化之间关系的具体阐释上,两种理论既有显著的差异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理论根源、知识角色、知识来源、知识获取机制等维度进行的对比分析而得以厘清。

(一)理论根源

从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国际化过程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成长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则是国际商务理论和创业理论的交叉研究。然而,如果从知识的视角看来,虽然关注的焦点不同,但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根源,即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Sapienza等,2003)。国际化.过程模型重点强调了Penrose(1959)企业成长理论中管理知识(即经验知识)的作用,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则强调了企业家知识的作用。

(二)知识角色

国际化过程模型将市场经验知识作为资源承诺(市场承诺和关系承诺)的前提,高水平的市场经验知识将导致高水平的资源承诺,反之亦然。因此,市场经验知识的角色是资源的“规制者”。在过程模型中,经验知识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充分条件。修正后的国际化过程模型(Johanson和Vahle,2006;2009)还强调了经验知识对于识别和利用国际市场机会的作用。

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并没有否认市场经验知识对于企业资源投入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更加强调技术知识的影响。产品和技术知识的积累,使企业能够识别和利用国际市场中新的生产性机会。技术能力促进企业创造优质产品、改进现有产品以及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和效能。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小规模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世界范围内利基市场的专业化需求(Knight和Cavusgil,2004)。在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中,技术知识可以看作是企业快速国际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知识来源与获取机制

在知识来源方面,两种理论模型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首先,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过程模型关于知识来源和获取机制的观点,只是特别强调了企业家(创业团队)先前经验的重要性。企业家(创业团队)的先前经验被认为是新创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源禀赋,能够支撑新创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并采取多样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然而,对于企业家(创业团队)究竟以何种方式积累起这些经验和知识,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并没有给予特别关注,先前知识成为模型的一个外生变量。其次,修正后的国际化过程模型采取了网络视角,以“学习、创造和信任构建”取代了原始模型中的“当前活动”构念,这意味着修正后的国际化过程模型将企业的网络关系视为知识的主要来源(Johanson和Vahle,2009)。与之相似的是,国际新创企业模型也高度重视网络关系对于新创企业快速知识开发的影响,网络关系在许多研究中都被当作新创企业知识的前因变量(Yli-Renko,Autio和Tontti,2002;Freeman等,2010)。

在知识获取机制方面,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和国际化过程模型的差异主要有三点:1.在学习内容方面,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增添了对技术学习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讨论(zahra,Ireland和Hitt,2000);2.在学习策略方面,国际新创企业的主要学习策略是“探索”式学习(Sharma和Blomstermo,2003),而国际化过程模型中的主要学习策略是“利用”式学习;3.在学习机制方面,国际新创企业更可能采用从其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和模仿式学习,而国际化过程模型描述的企业更可能采用从直接经验中学习(Sehwen和Kabst,2009)。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然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并没有否定经验学习在获取市场知识方面的基础性地位。不过,由于新创企业拥有先前经验并因此具备更高水平的吸收能力,所以能够实现更快速的学习。

五、结论

本文从知识视角对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归纳了国际化过程理论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中关于知识作用的主要观点,并从理论根源、知识角色、知识来源和知识获取机制等维度,对这两种代表性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知识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虽然关于知识的假设不同,但无论国际化过程模型还是国际新创企业模型,都将知识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及其结果的重要解释变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围绕“知识”这一主题,国际商务研究、战略管理理论、创业理论等学科相互交叉,在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领域中持续涌现出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这表明,知识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在知识视角下,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本文对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的比较分析显示,这两种代表性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并非泾渭分明,二者在理论根源、知识角色、知识来源知识获取机制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各自的研究实际上都弥补了对方的某些不足之处。与其说二者之间是相互替代的竞争关系,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为准确。3.构建更具一般性的研究框架,是本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际化过程模型和国际新创企业模型所分析的都是特定类型的企业国际化行为。国际新创企业模型重点解释了加速国际化现象,但无法说明仍然有大量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渐进性这一事实。同样地。过程模型不仅难以解释加速国际化现象,该模型也没有对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一事实作出解释。因此,在知识视角下,结合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两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构建更具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将有益于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的深入拓展,这将是本研究领域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

上一篇: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实证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对心理契约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