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文化定位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06 07:58:47

基于特色文化定位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摘要:文化可通过其显层和隐层功能实现和提升体闲的“教育”及“社会价值”,文化的族群性决定了文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色文化的存在。定位该特色文化的诉求点,并在休闲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其文化内涵便会大大提升,若此种设计能与顾客的真实价值主张相匹配,休闲业便会可持续发展。选取竞争力较强、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休闲产业作为增长极,实现区域内休闲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可使该地区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休闲基地。

关键词:文化;休闲产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031-03

一、文化与休闲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与休闲

1.关于文化。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最原始提法出现在《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康熙字典[史记谧法]对“文”的注释为:“经纬天地日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增韵]对“化”的注释为:“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又称“有时又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文化”一词在西方起源于拉丁文eultura,意指多种,《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将“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认为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它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种的体现”。

除了对“文化”本质概念的定义、解构之外,各个学科领域也都有相应的解读,如政治文化、行政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总结各方观点,我们认为:文化即指人文之化,它要以人本,并凝聚成道德、信仰、仁爱、教育、科学、艺术、审美等形态,并体现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2.关于休闲。西方的“休闲”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从构型上看,“休闲”二字中的“休”即依木而憩,强调身体上的休息,“闲”即呆在屋内欣赏景色。此二字可解释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劳作与休憩、物质生命与精神状态的辩证关系。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休闲经济学家克里斯托佛・阿・埃丁顿(1996)就认为休闲至少应包括:一段时间、一项活动、一种心境,此观点更能说明休闲不仅仅为娱乐活动本身,其内涵为通过身体的解放以及相关活动而实现心境的愉悦,自我的提升以及生命意义的表达。在这里,我们更强调“自由控制、心境愉悦、自我提升、寻找生命意义”等内容。

休闲产业虽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但至今并无对休闲产业的定义及行业范围有所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休闲产业是通过某种渠道能够达到休闲目的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也即:休闲产业是通过提供各种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以达到人类休闲目的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3.文化与休闲。在对文化与休闲的相关关系研究中,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认为休闲即为一种文化状态,如马惠娣(2005)认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为“休憩”,更有学者从组织文化的角度对“休闲文化”进行了阐释和解构;另一种观点认为休闲活动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休闲活动、休闲产业即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简而言之,学者要么认为“休闲”涵盖在文化的外延之中,要么认为休闲活动可传承文化,休闲对于文化的体现和传承是单向的,但对于文化、休闲活动及休闲产业发展的反向作用则少涉及。实际上,文化与休闲的关系并非单向作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首先,文化的显层功能是指它能满足人精神上、物质上的需要,是文化作用在社会物理层面的功能,这体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活动)上。

其次,文化的隐层功能是指文化能启蒙人、发展人,是文化作用在人心理层面的功能,是文化对人心理潜移默化却根深蒂固的影响。消费者在消费了文化产品或服务后若能实现文化的隐层功能,则真正实现了休闲“教育”及“社会价值”实现及提升的功能,也才能让休闲脱离掉简单的“娱乐”色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二)基于特色文化定位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1.文化的区域性差异决定了区域特色文化的存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博阿兹指出文化具有显著的族群性,各族群在群体的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特殊的地独具一格的文化。文化的“基因”特性源于它与具体族群所处的环境、人文有关,世界上各种族群生活的时空环境和历史背景有很大不同,这使得文化具有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不为其他文化所共享的信息,它会成为一个民族、社会、人群区别于其他民族、社会、人群的特征。文化的族群性决定了文化的区域性差异,进而才会存在不同区域特色的文化基因。

2.基于特色文化定位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图1表明了基于特色文化定位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过程。

第一阶段,也是构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应从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积累下来)的分析入手定位特色文化,而后寻找特色文化的诉求点。

第二阶段,应将特色文化的诉求点进行最广范围的解构,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具体休闲产品及服务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休闲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应体现并遵循顾客真实的价值主张,比如:有顾客喜欢看大海,乐于进行海洋体育活动,他的真实需求并非简单的“休憩”或“运动”本身,而是通过“休憩”实现心情的愉悦,通过“运动”实现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文化资源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理边界涵盖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东营这7个沿海城市,“沿海”的地理特质决定了该区核心文化资源的涉海性,区域内海洋文化资源具体可分为:海洋自然风光资源、海洋历史人文资源、海洋文学艺术资源、海洋风俗资源、海洋饮食文化资源、海洋生物和生态资源、海洋文化节庆资源及海洋科技和产业资源。

(二)特色文化定位

核心海洋文化资源的存在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的涉海性,即属于海洋文化范畴。海洋文化的概念至今无定论,对海洋文化内涵及其本质界定比较公认的是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曲金良的讲法:“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开放性、开拓性、商业性和海陆交织性的特点,而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的特色在于其较强的海陆交织性。山东文化是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推崇“崇德,尚仁”的亲和力、士“志于道”“知其无可为而为之”的韧性精神,以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牺牲精神。将这些齐鲁文化的特质融合进半岛地区的海洋文化,就能找出半岛海洋文化的特色。

(三)区域休闲产业发展及开发梯度

1.发展目标:中国海洋文化休闲基地。充分发挥山东半岛有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以海洋文化休闲旅游业为先导,积极培育海洋文化休闲产业供给市场,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集观赏、体验、娱乐、度假、示范、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精品区。

2.产业定位。海洋文化休闲产业是指通过提供各种海洋文化休闲产品和海洋文化休闲服务以达到人类休闲目的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休闲产业的外延较为宽泛,我们应确定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海洋文化休闲产业的战略地位,基于旅游产业的强大产业关联度及消费者的较强认可程度,我们可确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应为海洋文化旅游业为先导的包括海洋文化休闲旅游业、海洋文化休闲体育业、海洋文化节庆会展业、海洋文化休闲餐饮业和海洋休闲文艺在内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产品设计重点。在产品设计上应侧重于科学、特色、精品等几个重点: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依据行业发展规律及人本消费规律进行产品设计,如:在海洋文化休闲旅游产晶的设计上,应考虑到旅游六要素的结合、并尽可能实现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最大体验。

其次,突出特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别于其他沿海或海岛城市群的特色应在于其较强的文化内敛性:我们要按照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给予产品不同的设计,与其他沿海或海岛城市应保持“求同存异”的状态。

最后,设计精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各地的区位、资源等因素,在满足范围广、地域连片、影响力大、历史传承性强、景观美丽、消费者可深入体验等条件的基础上,经总体规划、评估标准设计,建立海洋文化休闲产业精品示范区,可采用政府部门提供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提供配套资金的模式运营。深度开发旅游名镇、旅游名岛、旅游各项目等。

上一篇:动态联盟视角下动态能力理论研究 下一篇:心理报酬与员工工作投入度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