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交际的心态批改学生作文

时间:2022-09-20 04:07:09

用交际的心态批改学生作文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纠正或者说确定一种说法,改变一种视角。历来都说“批改作文”或者“作文批改”,我觉得有必要在“作文”和“批改”之间强调“学生”一词。“批改作文”或“作文批改”是一种只见文本或者说以文为本的视角。而“批改学生作文”是既见文本,更见作者的视角。

写作是一种直达心性灵魂的行为。它不是无情无趣的文字堆积。文章,无论优秀还是平庸,它的背后都是灵肉鲜活的人的存在。文章是作者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思维成果的呈现,情感心志的诉说。我们应该透过这样的呈现和诉说,关注它们的创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批改作文前,应该首先明确批改的终极对象。作文批改应该是一种通过文本直达作者的行为。然而,我们历来的批改习惯于忽视、漠视作者的存在,这就决定了我们以前的作文批改只是停留在批改作文的层面,而没有向学生有效传达批改信息的意识,没有到达传达批改信息的层面。其实,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互相建立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作文教学同样应该如此,作文批改亦然。我们大不妨将作文批改看成师生间的文字对话,文本就是这种交际行为中的谈资。一旦把学生看成作文批改的最终对象,形成作文批改时的交际心态,我们之前作文批改中的一些僵化乃至错误的做法才有可能得到改变,一些情趣盎然的做法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在作文批语中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交际氛围。

首先,我以为,和谐的交际氛围来自称呼的使用和选择。有称呼,信息才有指向。同时,恰当的称呼是对对方的起码尊重,而这种尊重是让对方接受乃至愉快接受你发出的信息的必要有效的心理前提。没有人愿意同漠视、轻视自己的人对话。因为,老师是借助批语和学生说话,所以,批语中有称呼,有合适的称呼,很有必要。我们要改变习惯的作文批语无称呼或乱称呼的做法,做到多用称呼,善用称呼。比如你、姓名、笔名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只称姓,有时只称名,有时可称小伙子,有时可称孩子……而有时恰当的善意的玩笑称呼也在可选范围之内。比如无伤大雅的亦被本人认可的绰号。老师尽量营造或亲切,或轻松,或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作文指导,不亦乐乎!

例如,有老师在作文批语开头这样写道:“小何,你这篇文章……”相信这样的语言比劈首就说“这篇文章……”信息传达的效果一定要有效得多。虽只三字之差,可有时成败往往是由细节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被知晓,被认可,被尊重的愿望和要求,而高中生正处在人格逐渐形成定型的时期,敏感、细腻、自尊乃至自负,他们期待融入成人世界,与成人平等和谐对话,他们的这种被肯定的愿望尤其强烈,相信这样亲切的称呼会让他们欣喜。愉悦的心境会令人接受信息的速度加快,能力增强。

其次,作为作文批改信息的传递者,老师应该考虑以怎样的口吻传达信息才能更有效。老师在阅读分析学生作文的时候尽可以,也应该居高临下,这样才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但在传递批改信息,写批语的时候,尽量放低身段,以平视的视角对话。采取建议的角度,商讨的口吻,询问的口气等等,给语言合适的温度,让学生在没有话语霸权压力的心境里接受老师指导,或至和老师商讨、争论。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老师永远扮演高、大、全的形象,学生要一直采取仰望的姿势,很是疲累,哪里还有心情听你絮絮叨叨?更没有和你搭话的心思。

比如,有老师在学生作文批语里这样写:“我对这篇文章这样理解:……。你看我的理解对吗?”这样的探询口气让学生在被尊重的愉悦心情里如沐春风。对话也将在平等谐和的语言空气里展开。

又像这样的批语:“我写好文章后,总是要大声朗读一下,这样可以发现语言上的问题,这种做法适合你吗?”用提建议的口吻委婉暗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语言欠缺,总比“此文语言有待锤炼”、“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我觉得你应该在文章写成之后朗读一下,以便发现语言上的问题。”这些一锤定音式的判定,指手画脚地强加意志要有情味。人非草木,怎能无情?人非草木,孰能无动于衷?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是让学生感受春暖花开,还是经受秋风萧瑟,还得取决于我们老师批改作文时的心态选择,口吻定位。

最后,确定了合适的口吻,我们老师还得思考该以这样的口吻承载什么语言内容呢?我们可以在作文批语这块领地里播撒些什么呢?是蜻蜓点水式的点评,还是切实中肯的讲析?是心不在焉的敷衍,还是青眼独加的建议?

我以为,既然作文批改是师生之间的交际行为,那么批语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这种针对性和对象感并不是单凭称呼就能形成的。老师应该做到一文一批,避免笼统,大而化之的批改。有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对老师的批语,最关心的往往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比如“你的文章思路明晰,立意高远、深刻”这样的放之所有立意优秀的作文中皆可的批语,消解了语言的针对性,没有明确的对象感,很难给学生一种这是老师专给我写的这样的自豪感、亲切感、温暖感。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在批语里这样写:“××,你这篇文章从方言里洞察到国人好大、喜大的民族心理,进而引发对社会上讲排场、好面子等不良风气的批判,小中见大,眼光独到。我猜想你平日里应该是喜欢观察,爱好思考的,把这样的好习惯坚持下去,获益会更多哦。”这样的批语,向学生呈现的是一位阅读认真,评价中肯,态度负责的老师形象,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对一式的关注、肯定、建议,开心自不待言,写作热情高涨更是他们对老师最好的回应。

尊重学生的创作,关注作文的创作者,把每一次、每一篇作文的批改都看作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交流,让作文批语多一些温度,多一些情味,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愉快和谐的氛围,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共同成长。相信,如果我们在作文批改里播撒的是尊重与温情,是责任与关爱,那么,我们也将收获这些。

上一篇:唤醒师生生命意识 激活初中作文教学 下一篇: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