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时间:2022-09-20 03:28:10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犯的毛病是,生怕学生看不懂、学不会,因而从文章的段落分析到句子、词语的理解,无不想方设法向学生讲解清楚;或设计了许多细小的问题,要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理解课文。但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这种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既使课文失去了美感,又使学生失去了自读自悟的机会,长此以往,必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无法取代学生自主阅读的地位的。

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1. 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知道“我必须读”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前奏。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预习”、“阅读提示”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也可根据需要让他们收集有关的资料。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可以是来自课文的,更可以是课外的。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并要求说出资料来自何处。同学们踊跃发言。从恐龙的种类到各种恐龙的生活习性,从恐龙灭亡的猜想到恐龙化石,以及关于恐龙的影视作品等,他们收集到的资料里都涉及到了。这时,我才提出:课文介绍了关于恐龙的哪些知识?恐龙真的飞向蓝天了吗?这是历史的事实,还只是一种猜想?由于课前对恐龙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都能有目的地阅读课文,自主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2.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我想读”

教师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再经过教师的感情处理,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在教学《卡罗纳》一文时,我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为学生范读。读着读着,不由得哽咽起来,课室里响起了唏嘘声。范读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为什么哭?同学们有的说:太感人了!有的说:老师读得太好了!我说:其实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有感情地读。一句话,激起学生“我想读”的欲望。

3. 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培养学生“我爱读”

在教学现代诗人高洪波的儿童诗《我想》时,我只让学生认真研读了“导语”后,就让学生带着“诗中的孩子想干些啥”“你也想干些什么”这两个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时间,学生有的放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低声细气地读,还有的边读边记,教室里充满了“诗”的声音。

4. 鼓励质疑,使学生体验“我会读”

教师要有“不怕学生有疑,就怕学生不问”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多提问。可从两大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是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二是与作者见解不同的地方。要求学生尽量自己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或同学之间合作探究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才适当点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地看问题,敢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对于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这个问题,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大多数同学也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也有不少同学认为,福勒不该放弃射门。我很高兴他们有不同的看法,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荣誉重要”,还是“体育精神重要”的碰撞中,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三、在课外延伸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仅仅是个例子。再好的课文,也不能囊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所有文字材料。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拓展环节中为学生介绍相关阅读材料,将学生在课文中引发的阅读兴趣,及时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鲸》一文后,陈如聪同学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鲸是怎样哺乳的?如果是在水中,那幼鲸有什么方法预防喝奶时被水呛?对于这古怪的问题,我实在想不到学生会提,也就没有在备课中作出解答的准备。因此,我鼓励他:“既然你能了解这么多的知识,老师相信你也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老师更希望大家都能来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他没能从老师这里答案,但他异常高兴地说:“好的!老师,我一定会找到答案告诉大家的!”第二天,他就来老师这汇报了他的课外阅读成果。

上一篇:如何抓好数学总复习工作 下一篇:走文化育人路,铸狮山中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