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0 02:55:59

浅谈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对于现代化多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稿从多媒体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优势、方式以及弊端和对策进行了简短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方式;弊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1-01

一、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的一种技术。由于多媒体具有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美术教学时多是靠老师、一支粉笔和一面黑板进行教学,不仅教学手法枯燥而且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即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声形并茂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多媒体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的优势

(一)高效的传递教学信息

美术是一门非常具体的学科,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学生很难深入的学习,特别是中小学生智力刚刚起步,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有限,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信息量的吸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量这就需要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图画、声音、动画等等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形象的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事物,极大的扩充美术课程信息量。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会渴望获得知识,探索更深层次的学习资源,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有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单一,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了学习的学习欲望。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形象、生动、鲜明的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图像、文字、声音合为一体将学生带入多彩的教学景象,使学生感官受刺激,拓展思维能力,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力,减轻了学习难度,化难为易,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多媒体可以直观的展现图画,将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的事物形象的呈现给大家,提高学生对于这一事物的认知,当再次提及这一类事物时学生就会想象出自己脑海中的这一事物。美术课在中小学阶段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对于直观的东西接受起来相对容易,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艺术。老师在教授大自然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视频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自然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

在中小学美术课上,绘画是必须学习美术技能,但是绘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学习的。比如,如何进行构图,光老师在讲台上讲解是很难解决的,这时利用CAI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模拟出构图的全过程,使学生轻松了解还能反复练习。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包括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络美术教育网站,对于低年级学生尽可能利用网络资源,收索美术教学素材;对于高年级学生引导他们在网上浏览欣赏艺术品。

四、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现代多媒体技术也是一样,虽然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最大限度获得知识量,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不当或者盲目的采用多媒体,就会适得其反。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老师的职责在被削弱,不易构筑良好的师生情感;现阶段我国多媒体设备价格高,许多地区财政困难,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多媒体,如果盲目追求可能导致教学不平衡发展;此外,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一,特别是老教师驾驭多媒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严重束缚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发展。

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呢?主要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适时性原则,多媒体是新技术,但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注意适时运用,和课堂紧密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才是有效的;二、创造性原则,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要盲目推崇多媒体技术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三、互补性原则,多媒体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不是任何教学功能都具备,因此,要注重多媒体同其他教学媒体的合理结合;四,适度性原则,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提高效率,但不能盲目使用,要注重度的把握。

五、结论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要合理运用,不要盲目推崇,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进行中小学美术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勃.浅谈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丝绸之路,2011年第04期.

上一篇: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思考 下一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