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时间:2022-09-20 01:05:25

浅析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城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未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X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8-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和美国的高科技的发展,将会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的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农村城镇化和大中城市的协调发展来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快目前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深远而长久的意义。

1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大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之为起步阶段(1949-1957),在该阶段,随着我国156个重点项目的确定,不仅一些传统的老城市取得了迅速发展,而且也降临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我国的城镇人口由起步之初的5675万人增加到9987万人,年均增长为7.2%,是当时总人口增速(2.2%)的3倍多,同时,当时的城乡人动性也显著地得到了提高,出现了“城乡通车,流而不滞”的良性循环阶段,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第二阶段是停滞阶段(1958-1978),在该阶段由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注销条例》和1964年的《关于户口迁移政策的规则》的实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当时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在该时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了停滞发展的阶段,以1960年为例,当时我国的城镇化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9.6%,到了1965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2个百分点,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才出现了改变。

第三个阶段是开展阶段(1979年以来),在该时期,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大力鼓励乡村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这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城镇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为此,我国在1984年重新制定了城镇建设规范,以1978年为例,当时我国的城市仅有193个,到了2002年,我国的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年均增加数量将近40个,城镇人口也从1978年的17245人增加到2002年的50212人,添加了2.86亿人。

2 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当中的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1979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探讨。

2.1 城镇化滞后现象突出

首先是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1997年为例,当时通过世界银行评价购买力计算的我国人均GDP仅为3570美元,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率为53.6%,而我国仅为30.6%,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是城镇化落后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按照正常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的发展要与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但是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时的落后于当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以2007年为例,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仅为0.69,远远落后于世界公认的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最后是城镇化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截止到200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40.2%,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49.6%,这种城镇化之后的现象带来了我国人口结构、支出分配结构以及资源占用的不合理,制约了国际需求方面的持续增长,也拉大了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

2.2 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4.3%,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质量与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城镇功用和城镇结构的不尽合理,从城镇结构上来看,工矿业城市是我国城镇的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工矿业城市必然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增加、经济增长缓慢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城镇功用来看,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很多城市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在建立之初由于经验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考虑到城镇的带动效应、辐射效应以及相应的聚集效应,同时,由于行政命令方面的原因,以往的城镇建设过多的考虑工业发展方面的原因,而没有考虑到目前的城镇基础建设、教育设备、交通设施、防灾减灾以及绿化状况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3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3.1 开展重点

从开展重点方面来看,我国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应该坚持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能够相互替代,大城市应该充分发挥经济规模大、基础设施好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本区域甚至跨省的区域经济中心,要成为高科技云集之地,如果能够具备相应的条件,还要向国际性的大都市方向发展;中小城市要发挥产业结构、失业时机以及人口规模等方面比较适宜,环境、交通能够轻易规划的优势,进一步的提高质量、扩展规模,发挥区域性辐射作用;同时,我国的小城镇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大中小城市,并且开发的成本较低,距离乡村较近,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是其他大中小城市不能够比拟的,因此,在今后的小城镇开展过程当中,要以有条件的建制镇和县城为基础,优先开展大城市郊区、辐射区、沿江、沿海和沿交通干线的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人口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开展动力

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关于城镇化的开展动力,存在市场导入型、政府推进型以及混合型三种方式,本文认为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当中要依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于我国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以政府推进方式为主,发挥政府在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方面的优势,其中政府的力量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则可以相应的以市场导入型为主,发挥市场上资本的力量,给予市场充分的话语权,政府充分授权,把主要精力放在整体规划以及治理措施方面上。

3.3 开展形式

事实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应该坚持多样化的开展方向,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风格迥异的开展形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江浙形式;二是多轮驱动的珠三角形式;三是点线面结合的西部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结合各自地区的实践而产生出来的,并且也经过了相应的检验,因此,在我国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也可以充分的自创这些形式,在城镇规划上,可以沿江、沿海、沿交通线;在进城方式上,既可以本地城镇化,也可以异地城镇化;在城市功用上,既可以开展综合性城镇,也可以开展专业性城镇,总之,多元化的开展形式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德凯.农村城镇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8(3).

[2] 杨一苗.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研究[J].经济观察,2009(3).

[3] 陈袅那.新余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9.

上一篇:低温胁迫对砧木及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下一篇:扬鞭策马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