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时间:2022-09-20 09:12:43

多层螺旋CT在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0例,分别使用Hcy检测以及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在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Hcy检测诊断的检出率为93.3%,多层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为91.1%,多层螺旋CT诊断同Hcy检测诊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准确率比较高,同时操作简便并且价格低廉,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多层螺旋CT:Hcy;诊断;检出率

脑血管疾病可以说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高血压以及高血脂人群逐年增多,临床上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成为危害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脑梗塞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而早诊断是提高治疗以及预后水平的基础[1]。常规CT对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诊断,往往显示无异常或者是轻微变化,检查出患者脑梗塞的位置以及性质,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2]。我院在脑梗塞患者的诊断过程当中,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24~84岁,平均年龄53岁,70岁患者18例。发病时间为1 h~3 d,平均1 d。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相关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 Hcy检测诊断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置普通生化管中,离心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检测Hcy[3]。

1.2.2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 使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多层螺旋CT扫描机,行患者头颅的CT平扫,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及10 mm,扫描间距设置为5 mm及10 mm,将基底节层面作为中心开始扫描,范围包括患者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以及后动脉的供血区。管电压设定为90 kV,管电流设定为110 mA,矩阵设定为512×512,重点扫描患者的可疑位置[4]。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 18.0进行分析,以P

2 结果

在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Hcy检测检出率为93.3%,多层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为91.1%,多层螺旋CT诊断同MRI诊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3.1脑梗塞的病理特点 脑梗塞可以说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往往突然发病,是脑动脉血流的下降而导致血管闭塞从而使得脑部缺血,最终诱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时候,梗死灶的附近还存在一层活性神经元以及水肿带,如果可以及时恢复血供,往往可以治愈。因此必要检查以及尽快确诊可以说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条件[6]。脑梗塞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原有症状所掩盖,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本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出现常早于CT表现,因此一次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该诊断,应严密观察。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复查头颅C检查以确诊:清醒患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或出现意识障碍者,且又无法用原有颅脑损伤情况解释者;轻微头部外伤后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逐渐发展者;原有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而又不能用原发病灶解释者;短时间内病情加重或病情好转后出现新的症状,或临床症状难以用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解释者;颅内血肿、脑水肿、脑挫裂伤等病变形成占位效应,造成脑组织移位、脑疝形成,使临近脑血管移位、牵拉,造成血管内膜受损、肿胀或直接受压而致狭窄或闭塞。蛛网膜下腔的血凝块对血管壁机械牵拉和压迫,通过神经反射可导致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积血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使脑动脉痉挛或损伤,出现相应供血区血流受阻致脑梗塞。

3.2脑梗塞的诊断 目前脑梗塞的临床诊断过程当中,往往使用Hcy的检测和CT进行诊断。Hcy是一种含硫基氨基酸,是人体内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但它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在临床诊断中,起辅助作用。脑梗塞CT诊断的病理基础方面,脑梗塞同CT对应表现能够分成三个阶段,也就是缺血期、梗塞期以及液化期。其中0~6 h属于缺血期,患者脑梗塞位置的血流量降低,脑组织出现水肿、充血并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上升,CT检查可以发现灰白质密度的界限变得模糊。12 h之后,患者的细胞开始坏死,并且进行性加重。这一阶段患者的血脑屏障遭到破坏,CT显示为低密度,轻度占位并且边界不清,同时患者的脑沟消失。1 d之后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血脑屏障严重破坏,水肿达到高点,CT表现为更低密度区,占位效应更加明显,患者的脑室出现移位,脑组织主要向对侧移位,并且部分患者出现脑疝。1 w之后脑梗塞患者的病理表现主要有胶质细胞的增生以及多核细胞浸润,同时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也出现增生,CT表现出模糊效应,水肿消退同时占位效应下降,1月之后水肿消失,出现含液体囊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脑软化灶。CT表现为患者的脑脊液样低密度影,边缘比较清楚,存在负占位效应。

3.3脑梗塞CT诊断的注意事项 脑梗塞多层螺旋CT表现为根据栓塞动脉的供血区域分布的低密度影,主要是患者的脑组织水肿缺血而引发的,通常情况下诊断难度不高,不过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24 h内的CT阴性并不能排除脑梗塞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需要追观复查或进行增强检查,有条件的可进行MRI检查。②患者急性缺血期的密度变化不够明显,只存在灰白质的界限模糊,脑沟或者是脑池变浅,这就需要仔细对比两侧,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③2~3 w轴的模糊效应期,患者的病灶往往会缩小甚至消失,并且密度同正常的脑组织比较接近,如果不结合患者的病史,在诊断方面的困难比较高,因此在诊断的过程当中需要留意占位效应,必要情况下行CT增强扫描,往往会发现点状、线状或者是环形的增强。急慢性的脑梗塞区别方面,当患者存在灶性水肿以及周边的强化,CT值显著高于脑脊液的时候,需要考虑患者属于急性脑梗塞。如果患者的病灶无水肿并且无强化,CT值同脑脊液比较类似,同时伴有局部的脑萎缩征象,则需要重点分析慢性脑梗塞的可能性。④脑梗塞低密度需要同胶质瘤进行区分。脑梗塞低密度区通常根据动脉供血区域分布,胶质瘤则根据白质扩散,分布规律并不明显,并且脑梗塞往往累及皮质以及髓质,胶质瘤只累及白质区。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准确率比较高,同时操作简便并且价格低廉,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万里飞,陈丽萍,金志文,等.大面积脑梗塞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J].实用临床医学,2013,4(4):68-69.

[2]陈前丽,万智勇,林建余,等.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14.18(4):304-306.

[3]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散加权戍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15-218.

[4]蒋国忠,花村,周仪.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塞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附9例报告)[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0):12-13.

[5]林昌能,陈杜芳.超急性期脑梗塞CT诊断的探讨[J].罕少疾病杂志,2014,10(6):13-15.

[6]方伟,郑兆华,邓家秀.外伤性颅内血肿并大面积脑梗塞的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1(3):247-248.

上一篇:单纯胃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在胃穿孔... 下一篇: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