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力

时间:2022-09-20 06:48:59

浅谈激励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师流畅生动的表述、广博深厚的学识、独到精当的观点、循循善诱的讲解等等。叶楠先生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此,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用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1、学生喜欢哪门课的教师,就愿意上哪门课;反之,不喜欢此门课的教师则不想学此门课。2、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陈述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基本上停留在“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操作上,教师代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埋怨学生笨、不配合,学生埋怨教师教得不好。这种目前还比较普遍的现象,暴露出来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在权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有绝对的支配权,学生唯教师意志是从,其主观能动性无从谈起;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是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引导者出现,既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更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放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没有责任感和约感,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之中。显然,民主型师生关系会受到学生的认可。为此,教师应做到:第一,提倡微笑教学。教师给学生以亲切感,使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愿意与教师合作。如果课堂气氛过分严肃、紧张,学生见到教师望而生畏是不可能有合作的,更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切不可以师长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强制纳入教师既定的轨道。只有教师真心诚意地走到学生中去,才会有感情的交流,才会有合作。有的教师既当教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喜欢他因而教学效果就好。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与愉快。昆仑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回族,其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能不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一视同仁,能不能满腔热情地帮助关心后进生成长,能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学习的条件是教师必须用行动给予回答的问题。否则,一堂课可能会因为少数几个学生的破坏性言行而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许多时候,差生往往是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所以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要让学生能“跳起来摘到苹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产生“更上一层楼”的“自我激励”。“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定的。低起点,低是指在起始阶段,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后进生也能学有所得,智能得到发展,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基本要求”的完成。多层次是指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并按照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和实施课堂训练活动;活动安排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层层发展、层层递进。训练活动分为操练――实练――巩固二个层次。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它们有以下特征:第一层“操练”属于机械控制式训练活动,活动由教师掌握和控制。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知识点,本层次的活动宜简单可行,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应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回答,但是训练的密度要大、频率要多,要使学生处在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之中。这一层教学常用的训练活动形式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分析一些比较简单的课目。第二层次“实练”为半控制式的意义性训练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或监督作用,给予学生较宽的理解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第一层次活动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研究。

三、动用声像兼备的电教媒体,变单调为灵活

电教媒体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其效果显然是靠单纯的语言讲授所无法达到的。电教媒体所呈现的符号、形态主要有语言、图像和音响三个方面。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均各有不同的功能与特性,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它更符合以视觉为主,五体并用接收信息的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锤炼学生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形象化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再加上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技术,无疑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和学达到最高境界的默契,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行走在共读的路上 下一篇:探究培养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