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赋权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及权重确定研究

时间:2022-09-20 06:02:43

基于组合赋权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及权重确定研究

摘要: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从应急管理的一般原理和高校应急管理的现实特点出发,研究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在内容选择、指标确定、方法运用三个层面的理论问题。研究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内涵;提出了基于调查问卷和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了基于离差最小的组合赋权方法。基于南京高校为样本,研究了方法的实际应用。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reinforce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to have harmonious campuse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reality of college fea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theoretical issues: content selection, indexes determined, methods used. It considers establishment and connotations of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t proposes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index weight of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nd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studies combination weights methods based on minimum deviation. This article uses universities of Nanjing as sample to stud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关键词: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信息熵;指标体系;权重

Key words: college emergency management;capacity assessment;information entropy;index system;weight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03-02

0引言

高校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促进了各大高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校园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致使突发事件急剧增多,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2008年3月东南大学发生严重火灾、2009年9月南京大学发生“寂寞门”。这些突发事件引起了各大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震惊,也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应急管理刻不容缓!根据文献调查和专家调研分析,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分为五大能力,并进一步细化为19个考察指标,分别应用信息熵,实地调研,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并运用基于离差最小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19个指标的权重,对于高校的应急能力评估起到推进作用。

1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内涵分析基于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分五大能力:应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

1.1.1 应急预警能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及早发现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其关键工作是通过监测系统、预测系统、预警系统等认识和辨别出突发事件潜伏期的各种症状。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应急管理的前期阶段,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损失的程度。②应急预案的评估:是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可行性。③应急知识培训与教育宣传活动:是指对于校园师生及各部门员工进行长期应急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④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是指定期对于已制定预案进行演练,实现跨部门的各资源的实时调度。

1.1.2 基础保障能力:是指应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和信息保障能力。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资源的储备:是指校园内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如教学楼,学生生活区的救生器械储备量。②应急资源的优化与布局:通过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互补性考察资源优化的效率及布局和理性。③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了配合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使应急管理全过程更加可视化。④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使应急管理活动做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1.1.3 快速响应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采取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通过科学指挥和调度可用资源,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其具体行动包括:①接警与处警能力:是指高校保卫处人员与当地警方的协作能力、警方和校方主要领导的到场速度及相互的配合效率。②突发事件评估与分析决策:描述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分类分级的定位准确性。③应急资源管理:描述在应急事件发生过程中,学校师生对于各种救生器械,网络电信资源的使用效率。④检测预警系统: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及早发现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

1.1.4 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是指对于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现场指挥等活动。其具体包括:①现场指挥调度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急管理系统应能够迅速有效运转,将损失降到最低。②突发事件的恢复与重建: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尽快地恢复校园功能。③灾后信息:当高校应急事件发生后迅速将信息,使师生充分了解受灾情况,恢复正常工作、学习。

1.1.5 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是在突发事件结束之后相应的理论研究,总结、评估、学习等活动。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预案的反馈与改进:是指当突发事件结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的判定,对所进行决策分析。②保险的使用研究:利用保险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强化事前各种防范。③突发事件后心理支持:是指突发事件结束后,对涉及重大事件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④灾后事件的评估与学习:是指利用科技研发来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建立本文从五大方面考察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在五大指标下分别设立二级指标,全面评估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1 基于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熵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热力学,用来描述在某一给定时刻一个系统可能出现的有关状态的不确定程度。经过对评估矩阵计算得出的作为权数的熵权,并不是指在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某指标的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在给定被评价方案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各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相对激烈程度系数。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对于某一多属性决策问题,构造决策矩阵A=(aij)m*n,用适当方法将A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矩阵R=(rij)m*n,rij∈[0,1]。

步骤2将R=(rij)m*n,rij∈[0,1]处理,得到列归一化矩阵:

R•=(r •ij)m*n=其中,r •ij=i∈N,j=1,2,…,m(1)

步骤3计算属性Ej,j=1,2,…,m 输出的信息熵:

Ej=-rlnr规定r •ij=0时lnr•ij=0(2)

步骤4计算属性权重向量w=(w1,w2,…,wm),其中:

ωi=(3)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研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特点,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决策中。同时,作者在南京选择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全国排名前十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并分别在五所高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具体方法另文发表。

2.3 基于离差最小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组合赋权方法同时利用基于信息熵的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基于调查问卷法的实地调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较好地将三种方法的优点综合起来对指标赋权。具体步骤如下:①分别求出信息熵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三种方法下的权重。②综合三种方法所求结果根据最小离差法。求得指标。

min=∑(x-x)x+x+…+x=1x?叟0(4)

X:19个指标在信息熵方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三种方法下的权重值:所求的组合赋权方法下的权重值。目标函数min=∑(x-x)表示,所求得的权重值xi到三种方法求得权数的离差平方和应为最小。约束函数x1+x2+…+xi=1表示在同一考察范围的所有指标的权数和为1。xi?叟0表示根据实际情况所有指标权数均为非负数。

3实例分析

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了南京五所高校进行调研,每所学校发放了30份问卷,共150份。他们中有全国排名前十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以航空航天、信息科学、水利、医药为特色的大学。

3.1基于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权重确定及结果分析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模型,即直接根据各方案和相应的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并利用指标值的熵确定其熵权,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信息熵评价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没有专家决策者给出权重的情况,更加体现了其客观性。依照上文所述,计算过程如下:①根据五大能力,19个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等,获得应急处置方案优选原始数据。

②将得出的原始数据矩阵按照式(1)进行标准化,计算19个指标输出的信息熵。③根据式(3)计算19个指标的权重熵值:

ω1=(0,0.46,0.27,0.27);ω2=(0.17,0.39,0.30,0.14);

ω3=(0.15,0.32,0.34,0.18);ω4=(0.54,0.31,0.15);

ω5=(0.07,0.51,0.37,0.05);

3.2 基于组合赋权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权重确定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部分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或难以量化, 因此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对高校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时, 可以采用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状况进行总体性、概括性的认识。由式(4)可得: X11=0.19 X12=0.23 X13=0.20 X14=0.38 X21=0.29 X22=0.26 X23=0.30 X24=0.15 X31=0.18 X32=0.23 X33=0.30 X34=0.29 X41=0.53 X42=0.29 X43=0.17 X51=0.17 X52=0.28 X53=0.35 X54=0.20。一个科学、有效、运转良好的高校应急体系,应该包括应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善后措施这五个部分,,他们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应急体系.根据应用的模型,在每一种能力下,都有相对重要的指标,根据这些相对重要的指标,制定应对策略。

4结语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研究落后,且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进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建立与评估任重而道远,高校行政管理者和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者应对我国高校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合理应用高校评估体系进行及时的现状反馈,通过不同指标的重要性使得管理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9,(4):33-37.

[2]齐二石,王嵩.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及系统分析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7):3-7.

[3]杨瑾.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评价[J].科技与管理,2008第10卷(3):116-119.

[4]吴梦丹. 高校危机管理体系4R 模型建构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4): 59-63.

[5]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09-533.

[6]Perez, Gayle. Campus safety high priority at area schools: CSU-Pueblo, PCC and the city's high schools are fine-tuning their campus crisis plans. Pueblo Chieftain, the (CO), 04/17/2007.

上一篇: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下一篇:影响通信铁塔交付质量的工程采购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