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放眼未来

时间:2022-09-20 04:13:5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几年来,我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循环教学,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深地感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了语言文学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改以后,虽然许多老师已经不再进行繁琐的分析段落、句子,改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欣赏优美的语句,学习词语的运用,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仍然很慢。今年本人所教七年级5班,学生53人,究其语文素质,很令人担忧,字写得了了草草,书读得不流利,作文写得不顺畅,说话结结巴巴。我们肩负的担子从广义上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从狭义上说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如何实现和怎么样实现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体验教材中作品的人文内涵是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中学教材中所选文章都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可谓文质兼美。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深远的。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对这些文章要多读,力求背诵。

首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刻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如《藤野先生》一文,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情景,文中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利用了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我在整个引导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了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如读的《沁园春•雪》,我们要能使学生领略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壮之美。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受到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感,读流沙河的《理想》能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唤起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我们要教学生学会沉浸在诗人浓浓的情感里,从而领略到诗歌的美,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教材。教学中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操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读朱自清的《春》让人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人产生对济南的羡慕之情。《羚羊木雕》一文写了孩子之间互赠礼物,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没有贵贱之分,他们看重的是友谊,但在家长的眼里就复杂化了,教育人们要尊重孩子,正确的看待友谊与财物的关系。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落难的王子》告诉我们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如读《走一步,在走一步》,文中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应如何对待,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就象文中所说,“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读张晓风的《行道树》让我们感悟到奉献既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二、 大量的阅读是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教材选文毕竟有限,要想提高语文素养还要靠课外知识的补充。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等,都是阅读的对象。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象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苏轼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说“吾好养我浩然之正气”“文者气之所行,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对我们今天写大气的文章有很大的启示。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在一个个美丽的时刻,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王元骧语)。本学期我们要求学生读名著,读《繁星》《春水》让学生领悟冰心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读《伊索寓言》让学生感悟世界文学史上两千多年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读《新语文补充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 语文实践是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教材,所活动的范围是教室,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所需。形成这一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语文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

1. 利用生活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朱自清《背影》的教学为例:文中写父亲送他去上学,看到父亲的背影,想到自己的家境,父亲对自己的关心作者潸然泪下,父母送自己上学这一情景,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说父母送自己上学时的感受,看到父母的背影有何感想,父母对自己关心时有何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非常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再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到提高。

2. 发挥生活的辐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他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例如《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为题,让学生写作文,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卖了买酒喝了,有的说烂的不能再穿了,也有的说被丁举人等扒去了等等,在评讲时,通过学生们的辩论最终达成:孔乙己的长衫被丁举人扒去了,原因是前面两种说法都不成立,孔乙己身受封建制度毒害,把长衫看作他读书人身份的象征,无论如何是不能卖掉买酒喝的,更不能因为烂而不穿,文中有一句话这件衣服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过,可见只有是被丁举人一类扒去了,在他们的眼中,孔乙己不配做读书人,他身材高大,本应有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读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艺无止境”的哲理,又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功的体会,还有做人要诚实,敢于说真话的认识。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了提升。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 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我校以《赵庄镇名胜古迹》作为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我镇的历史及人文,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徐州市组织的学生网上读书活动,徐州市网络制作活动,建国60周年网上读书活动。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活动、旅游等,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当然,应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可以不拘形式,怎样记都可以。这是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吸收的过程中,一是要运用已有的能力、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归纳等;二是要与已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练的机会,而且在课后有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创设实践的氛围。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学习这一栏目,在教学时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机会,我校每年都带领学生去汉皇陵,了解一代帝王汉刘邦。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辩论会、演讲会等,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

另外,教师还须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课的评论、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江苏省每年举办的“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写作的平台。

当然,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义务。学生在长期的语言积累中,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侯慎国 江苏省丰县赵庄初级中学 221700)

上一篇:关于化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践行人本理念 构筑生态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