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 第5期

时间:2022-09-20 03:59:10

政治课堂 第5期

本人从教六年,从我刚刚踏上三尺讲台之日起,就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名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为此,我不断努力着,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点滴经验,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一同进步。

我们知道,哲学很抽象,学生在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时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动辄就记混,背过就忘。我记得自己在讲到唯物论部分知识时,给学生介绍过物质的概念,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当时对客观实在反复强调过多遍,学生还是经常在答题过程中把“客观实在”写成了“客观存在”,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哲学中物质的概念,我上网查了好多的资料,在这次高三总复习过程中,为了培养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什么叫客观实在呢?由物质概念即可推出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就是说任何东西只要具备了这一特征它就具有了客观实在性。但客观实在不等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体人来讲的,主体之外现实存在的东西。比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想:“这老师讲得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这种想法相对于主体我,即老师来讲,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却并非是一种客观实在,因为这种想法和观点是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会因自己想法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是客观实在。可见,客观存在既可以是物质的现实存在也可以是意识的现实存在:而客观实在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样讲过之后,学生再答题就很少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我还记得在讲宗教部分内容时,也是通过知识之间对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面理解自由政策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时学生总是把“社会”两个字漏掉,直接写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内涵却完全不同。我引导学生回顾宗教的本质,让学生了解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说,宗教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宗教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不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却可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我们大胆接纳和包容的是近一亿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教徒,而不是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经过我的一番讲解,学生加深了对自由政策的理解。

在政治讲课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记忆量大且复杂的知识点,此时不防为学生创设一些巧记的方法,变生硬的知识为鲜活的语句,生动有趣且富有生命力。如,在讲国家结构形式时,教材列举属于单一制国家就很多,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等,可以给学生简单概括成一句话,猛(蒙古)熊(匈牙利)―(意大利)拨(波兰)中(中国)日(日本)发(法国);再如,属于复合制的国家,教材列举了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可以给学生归纳为瑞德(瑞士、德国)罢免(巴西、缅甸)美(美国)恶(俄罗斯)人(印度)。虽然有时逻辑上比较牵强,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终身难忘。

由此可见,政治教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应该是生动活泼且富有极强的生命力的,作为政治老师,应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提升者、智慧的启迪者,对于我们来讲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再是熟记教案那么简单,而是如何驾驭课堂,驾驭孩子们的心灵,驾驭孩子们的理想,做孩子们人生的引航者,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作为政治老师到底可以为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化政治课堂为知识、能力、智慧升级的殿堂。

上一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教师道德人格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