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典型地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探析

时间:2022-09-20 03:43:56

国内典型地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城镇化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当今中国最大的变化特征。纵观各地城镇化的历程,由于城镇化理念不同、选择道路不同,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当前以统筹城乡、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城镇化浪潮在全国推进,实现又好又快的城镇化,关键是找到一条适合的城镇化道路。本文总结了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地域城镇化模式,以期为各地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策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同时转移。所以要想实现城镇化首先是二三产业在城镇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要素资源的集聚。在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城镇的规模;二是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针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有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目前对地域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地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一、“苏南模式”

费孝通教授在1984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苏南模式”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第一个经济模式。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其是由江苏省南部的农民率先实践的一一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办和村办工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以依托中心城市为主、以县乡干部为主要决策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总体上是以政府推动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乡镇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乡镇、村集体经济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以乡镇企业为主要的工业化主体,以小城镇为主要的空间载体,以“离土不离乡”为主要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实现农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其发展路径主要特点有:一是走社区政府推动的内发型发展路子,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发展乡镇企业,采取乡镇政府为主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二是发展有特色的商品市场,由此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如苏州著名的纺织品市场、常州的棉纺织品市场。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以分散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对温州地区独特经济发展路径的理论概括。该模式是以民间资本为主要来源,以手工业的家庭生产和经营为主要形式,以小商品专业市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由农民推动、以小商品起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温州的城镇起源于集镇,随着集镇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资金以及各种优势资源要素不断向其集中,这些集镇逐步成为一个地域的发展中心,并具备了一定的辐射带动功能,自发形成为当地的城镇。经过数年,这些城镇的民营经济和专业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了温州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珠江三角洲模式”

珠三角是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模式和城镇化模式,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一种引进外资型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是国际劳动分工和产业转移的结果。海外投资和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的转移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来自香港的投资对珠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几乎完全吸收了当地的农村劳动力,使珠三角地区在全国最早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直接推动了该地区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出现本地劳动力供不应求,又使其成为全国吸收外来人口集聚最多的地区。

四、“成都模式”

成都模式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该模式是一种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土地与农民集中为主线,以城乡整体规划为指导的发展模式。其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一是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二是以科学规划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三是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城乡一体化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基础;四是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五是明确城乡一体化需要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和保障;六是指出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民转为市民的问题。

五、山东德州“两区同建”模式

山东德州“两区同建”模式以农村城镇化为重点,以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就地就近市民化为路径,同步推进农村产业园区和新社区建设,并纳入全市城镇化体系来规划和管理,追求全域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社区城镇化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其主要做法是:以社区带园区、以园区促社区,全力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德州“两区同建”模式被视为“居村农民就近城镇化”的典范,受到国内广泛关注,为中国城镇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并因此荣获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案例奖。总理在一年内对此作出两次批示并前往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朱通华.论“苏南模式”[J].当代思潮,1994(l):1621

[2]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3]刘长民.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上一篇:O2O商业模式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下一篇:沃尔玛的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