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3.0拓展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探索

时间:2022-09-20 02:34:46

基于Web3.0拓展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探索

【摘要】Web3.0使网络更加智能化、更兼容更个性更精准、上网效率更高,全面地改变着图书馆的面貌和服务方式。Web3.0将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共享空间提供技术或服务,拓展和提升图书馆信息共享的服务水平,满足高校图书馆向学术型图书馆转型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Web3.0;学术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101-03

Web3.0时代即将来临,很多关于Web3.0的尝试已经出现,如国内的雅蛙网、阔地网、大脉网等,美国医疗领域的“WorldVista”开源信息系统,StumbleUpon、CognitionSearch、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无疑将继续影响着图书馆。那么,作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学术共享空间,在Web3.0时代会有怎样的发展呢?本文试以Web3.0和学术共享空间两者的概念内涵、技术特征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和探讨Web3.0技术下学术共享空间的发展动向。

一 Web1.0到Web3.0

瑞达网络公司(RadarNetworks)的创始人兼技术专家诺瓦·斯皮瓦克(NovaSpivack)认为,网络的发展将以10年为一周期。第一个十年(1990-2000)是信息单向的Web1.0时代。在Web1.0时代,门户网站君临天下,互联网上的信息由网站的制作者统一制作和,传播是由门户网站向用户单向进行的:第二个十年(2000-2010)是互动参与的Web2.0时代,信息可以开放获取、共建共享、可读可写、双向互动。基于博客、XML、AJAX及六度分割理论等互联网技术和理论的发展,用户不但可以浏览信息、“上网冲浪”,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成为波浪的制造者,打破了由门户网站向用户的单向传播模式,互联网成了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双向交流的平台。Web1.0到Web2.0,是互联网的第一次解放,在Web2.0所提供的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下,用户广泛地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创造和制作当中,成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体,实现了从上网“冲浪”到自己“织网”的转变,把互联网的信息海洋变得更加博大丰富、多彩多姿。

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琼·马可夫(John Markoff)于2006年11月12日发表了《企业家们看到了由常识指导的网络》一文,在文中马可夫详细介绍了各网络公司在英特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预期构想,并提出Web3.0这个概念。在2008年的韩国“首尔数字论坛”上,Google CEO表示:“Web3.0是各种技术应用的组合,对于个人用户,Web3.0下的互联网将更具有管理性。”红门资讯则把Web3.0的定义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首先,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其次,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另外,完全基于Web3.0,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其核心软件技术是人工智能,能够进行语言的智能学习和理解。简言之,Web3.0的网络应是基于语义搜索+开放式Tag+智能匹配的新户,是广域的、广语的和广博的,是跨区域、跨语种和跨行业的,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核心。

综合目前网络学界已经出现的Web3.0概念,从Web2.0到Web3.0的跨越可以从三个方面界定:(1)网络使用方式从Web2.0时代的固定地点有线上网,转变为Web3.0时代的移动无线上网;(2)信息表达方式的跨越表现在网络信息表达符号从Web2.0时代的文字和图片符号,转变为Web3.0时代的声音、图像等综合符号;(3)信息搜索模式从Web2.0时代单纯的信息搜索,转变为Web3.0时代智能化的语义搜索。二高校图书馆实践共享空间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理念和开放存取(Open Access)运动的环境下,共享空间应运而生。对于图书情报界而言,共享空间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的一种一站式资源和服务平台,是一种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空间环境,图书馆是这一整合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形式有: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lnlnons),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及学术共享空间(scholarly commons,或者academic commons)。

美国教育委员会把共享空间视为传统图书馆的一种调整,认为是图书馆部分部门的一种变化,把共享空间看作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机构的服务联盟。1992年8月,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宣布成立的“信息拱廊”,可以看做是全球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机构,该机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以图书馆为中心,将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和学院三方密切合作,组成了一个图书馆员、IT工程师、学院教师、学生兼职助理等共同参与的合作团队,在充分利用图书馆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的基础上,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实现整个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学习共享空间创新服务的设计、实践探索以及相关服务案例,证实了图书馆实施学习共享空间创新服务的可行性,证明了图书馆有能力在学习共享空间中综合利用新技术和空间设计元素,进一步突出图书馆在学术交流、知识创造、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进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撑,不断丰富图书馆创新服务内涵。

蔡迎春和吴志荣探讨了对信息共享服务功能进一步向学科化服务理念转化的一种推进形式——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SubiectlnforrnationCommons,SIC),明确提出将IC服务模式嵌入学科教学和科研,依托各个学科分馆,按照学科、专业整合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提供全力支持用户学习、教育、研究的环境,并以学科馆员服务形式融入用户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以解决用户实际具体问题为最终目标而提供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IC自2007年投入运行以,就融入了学科化服务的理念,与各院系密切沟通与流,探索寻找适合SIC和各院系的合作点。2008年书馆Ic首先和金融学院合作,尝试将案例教学与IC服务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吴敏琦通过互联网收集学术共享空间的相关研究资料以及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构建学术共享空间方面的成功案例,介绍学术共享空间的定义和特征,探讨学术共享空间的服务项目、资源体系建设。

上一篇:高中数学平面向量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