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 深化知识要点

时间:2022-09-20 02:27:48

构建知识网络 深化知识要点

高考复习中,许多教师已经敏锐地感觉到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和答题模式,使学生在考场中遇到同类问题时能迅速构建思维模型,节省思考时间,快速答题。

一、案例分析

以河流的水文特征为例,绝大多数考生都知道要从流量、流量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补给水源等方面回答,如例1和例2。

例1:描述尼罗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不少学生的答案是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大;无冰期;大部分河段流速慢。例2:描述尼罗河河源段的主要水文特征。不少学生的答案是流量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无冰期;流速慢。

通过学生答案可发现,许多考生答题时只是对答题模式囫囵吞枣,形式上相近,而在每一要点方面得出的结论常常与正确结论差异甚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强调答题模式的构建,而忽视深化每一知识要点的理解。

关于河流水文特征中的某些要点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许多教师也有迷惑,尤其是径流量大小及流量变化的定性。

1.流量的大小的定性:流量在水文上一般指径流总量,即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①若是回答某条河流的径流量特征,一般是将其与世界同级别的河流相比较得出相关结论,既要看年径流量大小,又要考虑其流域面积大小。如年径流量黄河为650亿立方米,尼罗河为810亿立方米,闽江为629亿立方米,即尼罗河与黄河径流量均大于闽江,但流域面积黄河为80万km2,尼罗河为287万km2,闽江约为6万km2,黄河与尼罗河流域面积远大于闽江。因此在给这几条河流的径流量定性时,综合考虑其流域面积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的径流量,得出闽江的径流量是大的,而黄河与尼罗河的径流量是小的正确结论。例1中尼罗河径流量大小的定性,学生的回答就犯了将问题绝对化处理的错误,他们认为,尼罗河为世界第一长河,世界河流无数条,其径流量肯定位居前列,因此流量大。

关于河流径流量的定性,其实较为简单而科学的判断方法是侧重看该河流主要流经的气候类型区(干湿区),从全球各气候类型的总体降水量来衡量。如例1中尼罗河主要流经降水稀少的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径流量应该是小的。以此类推,诸如日本、新西兰等国河流的径流量在定性时,考虑其气候类型,都应该是大的。

②若是回答某河段的径流量特征,一般是与该河流其它河段相比较得出结论,但因为几乎所有的外流河,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总是不断增大的,那是否是上游的径流量特征都是小,下游的径流量都是大?其实,它同样有一个相对比较的问题。如黄河,虽然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不断增大,但上游流量与中下游流量相差不大,明显区别于大多数外流河的上游流量远远小于中下游,因此,黄河上游径流量的特征定性时,就应该确定为流量大。例2中尼罗河河源段的流量定性,学生同样犯了将问题绝对化处理的错误,他们总认为河流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总是不断增大的。

2.流量的变化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其补给水源的变化,但一条长(大)河往往有多种补给水源,因此其径流量的变化要综合考虑这多种补给水源,但更重要的是考虑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尼罗河虽然主要流经全年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但其主要补给水源是青、白尼罗河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雨水,特别是青尼罗河,因此尼罗河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是大的。河流流量的年季变化大小两种补给水源较为特殊,一种是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流量的年际变化取决于气温的年际变化,因此其流量的年际变化小;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其流量的年际变化取决于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而(夏)季风的强弱各年变化较大,因此导致其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典型例题]

(2008年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含沙量大(或含沙量比中下游小);有结冰期;冬春季有凌汛;(流速慢)。

回答此题时流量大小、含沙量大小的确定是难点,特殊水文现象凌汛要点则容易遗漏。

二、案例反思

通过上述高考题的研究,提醒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应当重视答题模式的构建,同时更应当对每一答题要点准确理解和把握。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学会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但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总是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来说的,总是通过众多的地理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因此,教师要把如何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教给学生。

上一篇:万变不离其“中” 下一篇:对英语日常教学行为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