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常伤亡的善后处理研究

时间:2022-09-20 01:15:53

大学生非正常伤亡的善后处理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伤亡事故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事件发生后,受伤害学生家长往往都会向高校“天价”索赔,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备,使高校在善后处理中处于极其被动的位置,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使事故成为高校“不能承受之重”。国家或社会应建立大学生非正常伤亡善后处理机制,设立大学生非正常伤亡善后处理准备金,一方面使受伤害学生及其家长得到精神上的抚慰与经济上的补偿,另一方面使高校从巨大的压力下解脱出来,还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常伤亡;善后处理;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1404

收稿日期:2012-05-21

作者简介:储水江(1966-),男,安徽潜山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职业教育学等。

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大学生非正常伤亡事故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每次这类事故的发生,都会引发伤亡学生家庭与学校的冲突,多数时候,家长都会“天价”索赔。为达到目的,往往在学校大门、行政楼、教学楼等主要场所聚集,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持续,使事故成为高校“不能承受之重”。

非正常伤亡,一般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伤亡,包括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难导致的伤亡;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残、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导致的伤亡。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

大学生非正常伤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受他人伤害伤亡。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偶有伤害事件发生,这些案件的加害人,有的是校外人员,也有的是在校大学生, “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

(二)自我伤害。少数大学生不能理性地、多角度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思想偏激,性格偏执,心理脆弱,存在着人际交往、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困难或挫折,其中个别极端者走向自残、自杀。这在大学生非正常伤亡中所占比例较高。

(三)第三方责任主体导致的伤亡。即由学校与大学生之外的第三方故意或过失导致的伤亡,如大学生在校外遇交通事故伤亡、在校外煤气或食品中毒伤亡等。

(四)意外伤亡。指非他人故意或过失导致的伤亡,如不慎坠楼、溺水等导致的伤亡。

(五)因病猝死。因病死亡本应属于正常死亡,但现实中,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因病猝死的,家长也往往用“非正常”手段找学校索赔。如安徽某高校一学生被同学发现死在床上,经法医鉴定,系脑溢血所致;武汉一高校新生在军训时感到身体不适,送到医院后不治死亡,经权威医学专家鉴定,系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引起的颅内出血所致。但这些事故发生后,家长均邀集众多亲友到学校聚集、索赔。

(六)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发生事故导致伤亡。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普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实习学生因工受伤后,企业多不愿承担责任。司法实践中,法院也以实习学生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其因工受伤不属《工伤保险条例》调整范围。所以最终学生及其家长也以学校为索赔对象。

上述大学生非正常伤亡事件,从责任主体看,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学校为责任主体,即学校对学生的伤害事件的发生,存在故意或过失。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各种情形就属于这一类型。二是第三方为责任主体,即大学生的伤害事故是由学校与大学生之外的第三方过错所导致的。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受害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为责任主体,即大学生的伤害事故是由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的各种情形就属于这一类型。四是混合责任主体,即学校或第三方主体与受害学生均负有责任。五是无责任主体,即大学生伤害事故是由不可抗力,或突发性、偶然性因素,或其它意外因素造成的,学校、学生或其他人对事故的发生均无过错。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一、二、三、五、六项规定的各种情形就属于这一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些法律、规章看,对上述第一类、第二类大学生伤害事故,因为学校或第三方主体对大学生的伤害存在过错,应分别由学校、第三方主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三类因为大学生的伤害事故是由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应由由受害学生或其监护人承担责任。第四类“混合责任主体”,由学校或第三方主体与受害学生根据其责任的大小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五类“无责任主体”, 即学校、学生或其他人对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均无过错,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即学校与大学生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在考虑双方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由法院责令学校对受害大学生的损害给予适当补偿,由学校和学生双方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似乎法律对大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承担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学生非正常伤亡的民事赔偿具有特殊性:

第一,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对民事责任进行了界定,教育部也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是大学生非正常伤亡事件的很多情形在这些法律法规与规章中没有规定,例如,大学生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高校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就缺乏相应的规定。所以在很多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进行善后处理时于法无据。

上一篇:尊严的本质与当代中国人尊严的实现 下一篇:传统文化背景下对低碳消费伦理问题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