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2-09-19 10:29:46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意图】

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只有抓住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句才能深深体会到英子情感的变化过程,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课文的内涵是深刻的,因为“掌声”不仅仅是表扬和鼓励,还有“帮助”“关爱”等含义,因此,教学时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掌声”的内涵。

在本课时的设计中,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难点。1. 抓动作、神态――感受人物的心理。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在教学中,简化繁琐的逐字逐句品读环节,引导学生用足角色体验,聚焦“犹豫”,走近英子,接着让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定格“感动”,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2. 以“掌声”为“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所谓的“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的部位,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或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点”就在于“同学们的掌声”。在学生品足感动的句子后,引导学生聚焦“掌声”深入理解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3. 让掌声延伸――树立学生的价值观。课文最后一段既是全文的总结,又点明了中心。在课的结尾安排一个小练笔――“掌声是 ”,让学生自由写话,积累词句,积淀情感。

【教学目标】

1. 巩固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 借助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化感悟,理解掌声的丰富内涵,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与鼓励,并学会珍惜他人的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揣摩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掌声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理解掌声背后的关爱和鼓励。

【教学准备】

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词、短语,导入“掌声”

1. 复习词语。

2. 评价。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复习所学的新词、短语的目的是为读懂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来信切入:“忘不了”牵线,回放人物形象

1. 过渡语:在掌声里,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掌声对于健康人来讲,有时候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腿脚残疾的英子来说,却是终生难忘的。不信,你们瞧,英子来信了――

2. 出示来信,女生朗读。

3. 扣“忘不了”,回放人物的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来信,从“忘不了”入手,牵线搭桥,回放英子“忧郁、自卑”的人物形象】

三、 揣摩词句,聚焦“犹豫”,走近英子

过渡语:就是在那次班级故事会上,掌声响起前,英子还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我们一起去看看:

1. 默读第2、3自然段,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表现出英子的忧郁。

2. 全班交流。

3. 探究人物内心。

(1)指名朗读。

(2)英子到底在犹豫什么呢?(预设补白辅助)

(3)你还从哪些动作看出英子的犹豫?

(4)指导朗读:从这个“犹豫”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四、 对比研读,定格“感动”,品悟“掌声”

过渡:英子最终上去了吗?会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

(一)学习第4自然段,品读“感动”

1. 自读自悟:小声读第4自然段的内容,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还可以写上你的感受,跟同桌讨论讨论。

2. 全班交流,抒发“感动”。

3. 对比研读两次“掌声”、两个“一摇一晃”。

课件出示:

A.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B.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C.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D.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1)读第A、B句,讨论: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一样?

(2)读第C、D句,讨论:同样的“一摇一晃”,英子的心理一样吗?

(3)拓展“说一说”:掌声虽然无法改变____

____________,却改变了______________。

(4)小结提升: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

4. 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走近开朗、自信的英子

1. 再扣“忘不了”,感受全新的英子。

2.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感动”为情感支点,聚焦“犹豫”,做足“犹豫”的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此铺垫上,对比研读,定格“感动”,感受全新的英子,品悟“掌声”的深刻内涵】

五、 回读来信,一咏三叹,引起心灵的震撼

过渡语:掌声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难怪她会在信中说――(再次深情地读信)

1. 引读,烘托“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2. 补充资料,感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六、 拓展“掌声”,升华“掌声”,激起爱心的涌动

1. 拓展补白升华掌声。

2. 激情总结升华爱。

教师总结:学生轻声诵读《爱的小诗》。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通过回读来信、引读,补充资料,达到一咏三叹、烘托“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的含义,在升华中激起学生爱心的涌动,寻找“永恒”,提示“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静心思忖,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意体验效应。

一、 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的冲动,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使体验更加逼近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者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二、 情境再现,催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做足“犹豫”的文章。通过揣摩“犹豫、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词语背后包含的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不仅体会到了英子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还体会到了同学们关爱弱小者的善良心灵。在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引入:教室里发生什么感人的故事?又一个情境再现,让孩子们找感动自己的语句,抒发感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眼前出现了英子蹒珊而行的身影;他们的眼睛变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湿润;他们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阵阵情感的波澜……这两处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的任务,真正品味到课文所蕴含的内在情愫。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体验和领悟势必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三、 朗读体悟,传达情感体验

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过朗读来检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声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将体验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

《掌声》这篇课文的核心语段是最后第二个自然段,文字虽然不多,却是情感积聚所在。教学时,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以来信引入学习,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然后又引导回读来信,补充资料――英子后来的命运,深刻体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的内涵,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也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