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时间:2022-07-13 10:31:52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预习就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的方式有许多:

1. 工具式预习。工具式预习是以字典、词典为工具的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预习,这一类预习常用于生字、新词的学习。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还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2. 读书式预习。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技能,而课前预习时,读书必须做到:正确(字音读正确)、顺畅(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读”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让“其义自现”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3. 质疑式预习。质疑式预习中的“疑”可以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寻找。这些学习栏目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画出来。

鼓励圈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会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4. 归类式预习。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鼓励摘抄词句。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在使用中对学生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5. 检测式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6. 开放式预习。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提倡到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学习内容,看看自己在无老师课堂讲解指导的情况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自学和合作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都起了独到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乐学,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下一篇:《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