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19 09:08:22

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最生动、最直观的表现,对个人成长、成才、成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对其身心发展、意志磨砺、思维品质、性格养成等整体素质均有一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用语用字氛围、学校认识情况、教师语言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等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都有很大影响。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公平机制,共同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四川;普通话;素质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2-0125-004

一、课题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益加速,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到城市中,他们的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诸多问题日益彰显,成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78号),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问题的重视。

2006年6月,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在四川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让每一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是新时期赋予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义”,“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要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要,积极应对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的新形势,科学调整城区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加快设立新校和扩建老校的力度,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体现出四川省对中央政府相关政策的响应。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这一切相关政策条例充分说明:义务教育作为最基础、覆盖最广泛的教育,其均衡发展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和谐,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最生动、最直观的表现,对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对其身心发展、意志磨砺、思维品质、性格养成等整体素质均有一定影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语言政策,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决定对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

调查时间:2010年9月――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攀枝花市、广安市、宜宾市、广元市、泸州市

调查对象:初中、小学的老师、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探访、问卷、座谈。调查问卷共62个问题,试图从语言环境、语言态度、语言情感、语言使用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情况。问卷通过网络答卷和组织答卷两种形式。涉及成都、德阳、绵阳、攀枝花、广安、宜宾、广元、泸州等市,共召开座谈会325场,发放问卷近16万份,收回15万余份,整个调查涉及19万余人(含参加座谈会和参加问卷的人员)。

成都德阳绵阳攀枝花广安宜宾广元泸州合计座谈会场次3251332738366741325被调查人3420410434182531901425737256363847918965190722发放问卷254378076160521654923487198782706523161159705收回问卷234767854156471374922647179582387521963147169(一)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基本情况

1.对普通话的认同度高,但对国家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不高

关于普通话――所有学生均认为说好普通话非常重要,因为社会提倡,学校要求,父母支持,并且使用普通话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和鼓励,所以愿意花功夫学好普通话,以使自己今后在社会交往中更便于交流,也愿意与校外人员用普通话进行交流。90%以上的学生知晓普通话、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知道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重要性。攀枝花有9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说好普通话很重要,因为普通话方便交流,愿意说好普通话。德阳、泸州、广安等地的被调查对象对普通话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对 “推普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知晓率不高,德阳是60%,泸州是52%,广安是25%。相较而言,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文化、经济在全省相对发达,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对普通话重要地位的认识也更为充分。并且班级同学方言背景越复杂,对普通话的认同越高。

2.对家乡话有认同感和亲切感,语言环境相对宽松,但是个别学校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

被调查者普遍对家乡话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认为方言难听,影响交流不愿说家乡话的人较少。50%以上的被调查者说他们和同学之间交流都使用现住地语言,这些同学与父母的交流和回到家乡后主要以家乡话为主;大多数同学认为,在学校他们使用家乡话不会影响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即使他们很快学会了现住地话,但在和父母及家乡人交流时特别是回到家乡后仍讲家乡话。有80%被调查者认为回到家乡使用何种语言,别人是不太在意的,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家乡使用普通话会得到赞扬和鼓励。这些学生最开始学习的语言大多是当地的老家话,到了新的地方后又学习了住地话,在学校学习了普通话,因此都能使用老家话、地方话和普通话,对三种语言均不排斥,并且对普通话的接受度更高。家乡话、现住地话、普通话三者并存,在家说家乡话,课堂以外同学间多讲现住地话,学校学习生活中讲普通话。在以家族关系和亲朋关系为纽带的人群中,家乡话仍然是首选的交流工具,家乡话使他们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少数因为融入居住地时间太久而生疏了家乡话的学生认为,老家来人讲家乡话,父母之间讲家乡话,回到老家听到乡音乡调,会感到亲切。

成都市是一个以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吸引人群汇聚的地方,方言的多元化是自然趋势。该市被调查者中有37%的同学认为,在学校他们使用老家话不会影响与教师和同学交往,但仍然有15%左右的同学认为,在现住地讲家乡话会受到同学的讥笑,会影响到他们与同学和老师的正常交流,因此会改用普通话。攀枝花作为移民城市,市民中的 60%都是外来的建设者,普通话、地方话、家乡话共存,语言包容性很强,基本不存在语言歧视,近年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德阳、泸州47%被调查者反映,在他们就读的学校和生活所在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歧视,他们中有人在居住地因为讲家乡话、在课堂上不习惯讲普通话或讲得不好受到过同学讥笑。

3.随迁子女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100%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语言文字规范程度显著提高,能听懂普通话,讲普通话,但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普通话规范程度为一般,讲得好的学生只占调查学生的三分之一。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语言规范化程度影响明显

成都市有些随迁子女的父母是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西部经商,有着稳固的经济地位,重视子女教育,他们本身的语言比较规范、语言能力强,其子女语言发展环境很好。攀枝花市民60%都是外地来的建设者(包括农村县区),被调查者的普通话水平低于成都市。其他城市如德阳、绵阳、广安、泸州、宜宾、广元等地,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鲜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甚至连高中教育也未完成,如在德阳,父亲是高中学历的占14%,母亲只占5%,初中学历的62%;在泸州,家庭成员中的文化程度也普遍不高,36%的是高中或中职,其余大多是初中学历,广安也是初中学历居多,他们往往以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子女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

5.就读学校教师语言规范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规范化程度

成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有良好的教学师资,使得其学生的普通话规范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市。部分学生虽然跟随父母生活,但就读的是民办学校,其师资较城市中心公办学校差,这部分学生的语言规范化问题较为突出。有的随迁子女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学校读过书,而农村中有的老师不用普通话授课,即使是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普通话水平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使得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普通话基础较为薄弱,且方言味儿较难纠正。

(二)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问题梳理

综上所述,有如下几方面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1.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使用能力的均衡。这种不平衡直接导致各地区、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经费投入差距很大,从而使不同区域的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使用能力呈现出明显差距。

2.认识不到位影响学校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有30%的师生对语言文字法规范化水平与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对学校依赖性极高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接受规范化训练,如果学校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重视不够,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个群体。

3.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高低和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和语言文字能力。

4.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孩子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影响突出。

5.社会用语用字对随迁子女用语用字的影响很大。

三、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能力。

(一)提高认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法定责任,要将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纳入教育议事日程,纳入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狠抓工作措施,营造有利于语言文字规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状况以及它所引起的种种弊端、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终身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定,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切实保证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向薄弱学校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县(区)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学校是规范用语用字的基础阵地,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普及任务。学校推行规范汉字、推广普通话对社会生活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并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巩固和提高。一些学校的领导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宣传力度、措施也不到位,导致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没有形成常态化,效果也不明显。

(二)落实经费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同城学生一样享受义务教育权利,会占用迁入地一定的教育资源。要看到由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尚存在一定差异,学校日常经费存在收支紧张的矛盾,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会因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能否保证经费投入,是考验各级政府是否重视随迁子女教育的风向标。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学校预算制度,落实经费并督办检查,要针对市、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保证随迁子女教育资金足额到位,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重点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给予合理的财政补助;对承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财政给予经费保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素质教育和语言规范化训练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师语言规范化水平和对随迁子女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之间的关系,统一思想,消除在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同时还要认真解决各地市、县(区)师资结构不平衡问题,解决部分教师负荷过重、生活艰苦、教学条件差等问题,制定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特殊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师工资待遇(包括津贴补贴)、资格认定、职务评聘、招聘录用、调配交流和考核,积极采取有利于方便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大力开展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提高其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1.加强教师交流,开展支教活动,逐步缩小学校间师资水平的差别。

2.针对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具体问题,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免费培训。

3.重点培训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办学校教师、民办学校教师。

(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校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规范其用语用字行为,提高其规范化水平。

1.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用语用字不规范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加大对他们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力度。

2.要利用“推普周”和其他宣传机会走向社会,宣传、推广普通话;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并通过这样的有效活动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3.要与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形成合力,进一步采取各种宣传手段,使人们知晓语言文字法,规范用语用字行为,让语言文字规范化政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用语用字氛围,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产生良好的影响。

(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家长对语言文字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自信心的建立、意志品质的锻炼、学习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工作。

(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执法依据,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督查、督导,制定有效奖惩措施,保障相关政策法律条文的有效实施,使语言文字规范化落到实处。

上一篇:现代卷材运输系统 下一篇:英语课堂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