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时间:2022-09-19 07:53:36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摘 要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严重影响学校招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以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原则进行探讨,提出课程体系设置要遵循有机整合、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和科学安排的基本原则,为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创新人才 课程体系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HUANG Xia, DING Jun, CHEN S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for innovation talen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a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nd a novel curriculum system is also a fundamental pledg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for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common problem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on the aim to cultivate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e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followed during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conduc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our principles should be complied such as organismic integration, distinct level, step by step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which builds a basis for the future concrete settlement of curriculum.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novative talent; curriculum system; basic principles

0 引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和“211”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培养学术和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能够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和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要以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凸显工程应用特质,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专科学历层次的高职高专教育,它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具有自身特点,避免人才培养过程趋同,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主要围绕企业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能力体系以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①②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长期发展和建设中坚持以支持重庆市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满足重庆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为重庆市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等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和智力支撑,在后续的发展和建设中,还将为重庆市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之都”建设、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机械等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储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承载了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但是,在当前世界产业结构重新调整、英美等发达国家重新回归高技术制造业时代,我国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国家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兴起的形势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承担起新形势下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任。

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重新回归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重庆市新的产业布局分析来看:拥有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培养和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有必要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思路进行探讨,为后续具体的课程设置奠定基础。

1 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需求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能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创造性地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专门人才。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能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注意知识的时效性,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并不需要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方面,需要比高职、高专等教育要求高,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求低;在拓宽专业口径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宽,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窄,形成厚薄适度,宽窄得当知识能力体系。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能够具备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具有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思维能力,擅长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及对既有产品的再次开发和创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是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存在能使科学家、工程师的很多理论成果变成工人的实际操作技术。而实践教学是培养该类人才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水平。③

研究表明:我国本科教学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学校的重视程度、设备人员等的投入都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理论教学对于所有的高校都驾轻就熟,而实践教学则相对较为薄弱。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较少有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而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都较为陈旧,与生产实际脱钩脱节。如仍沿用这一模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将十分匮乏,毕业之后很难再企业生产一线快速上手,将对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显然,这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的。事实上,实践教学所依赖的工程应用技术知识更新极快,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层出不穷。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实践教学教师必须经常参与企业的生产研究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实践知识不落后,保证学生才能够获得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技术应用能力。④⑤

2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以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创新与发展为根本。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更在于: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学生身心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力;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判断、总结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将思想、规划、策划变为实际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等等。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基本知识。基本知识是指公共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等的基础知识。通过开设这些公共基础课程,掌握工程设计、工程训练和技术应用中的基本方法,再辅以专业外语、专业选修、专业学科课程,以及工程学科发展史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来构建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第二,工程应用知识。工程应用知识彰显工程专业特色,具有显著的专业导向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提高,主要体现在如对机械产品的再设计、改造等二次创新能力。第三,技术操作知识。技术操作知识是指学生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获得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技术知识源自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等课程的学校,例如各院系实验室、机械加工模拟车间、汽车模拟驾驶实验、专业技能课外竞赛、科技制作和设计大赛、校内工程实训中心等等。并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进一步锻炼得到丰富和强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调研以及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实践环节。只有在这些知识结构能够系统、有机、灵活地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创新科技人才,而要实现这些必要而又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工具就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其是地方性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惟一的有效途径,其从根本上决定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功能。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1 有机整合原则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完善专业教学内容的知识性部分。理论应用课程应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基础性的原则;知识应用课程应具有明显的行业针对性,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面广,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适用性和变化性;技术操作课程应体现专业特色,注重技能的循序渐进,即从简单模仿到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技能熟练程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2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原则

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体系以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主,以基础理论、原理以够用为原则,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比较具体。因此,应强化工程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实践技能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校进行充分的实习和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产品应用的能力。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今后的职业方向,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而且使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3 主次分明原则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对于产品的“二次开发与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创造能力等。主次分明是以知识转化能力和“二次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技能操作课程为核心,知识应用课程次之,辅之以理论应用课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和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或课程单元。

3.4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指的是构建的理论教学体系应遵循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知规律,应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时应在低年级的基础性的专业一般原理类课程和大学公共学科基础课程开始,从引入学生所学专业文化史,逐级开设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体系的基础上,再适度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强化实践性课程,将学生所学的整个基础和专业知识融入实践训练课程中,获取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

3.5 科学编排原则

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实践课程即技能操作学习和运用环节应分配一定的课时、学时,尤其是对于技能操作运用课程的设置,应尝试“三学期制”来保证充足的实践学习时间。“三学期制”是将传统的“二学期制”的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第三学期是将现实际的上半学年的21~22教学周减少2~3周,再加上暑假的1.5个月,即共2个月时间。下半年原有20周,可缩短为17周,即减少2~3周,加上寒假减少0.5个月,就有1.5个月的时间,这样总共加在一起就有3.5个月作为实习或者实践学期。“三学期制”的实行,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上有了必要的时间保证和制度规范,加上学校的统一部署、严格监督、实际指导和及时的教学效果反馈,必将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又是对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科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应用型一般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赖以生存的关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此,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为后续的具体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 王晓荣,唐新来,李健军.“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61-62.

② 沈宏琪,麦林.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107-108.

③ 季桂起.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国大学教育,2009.3:62-64.

④ 王强,张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评价管理体系研究.科教导刊,2012.1:86-87.

⑤ 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中国大学教育,2009.7:73-75.

上一篇:情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普通高校网球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