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魅力 激发学生兴趣

时间:2022-09-19 07:41:42

感受数学魅力 激发学生兴趣

【摘 要】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数学知识的知识性、趣味性溶为一体,避免机械性的灌输形式,带领学生步入数学瑰丽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之美――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一个巧妙的方法由然而生,显得那样奇特、新颖,内心深处由衷产生无比的喜悦与冲动。让他们通过认知、发现、体验、运用数学规律直觉的感到数学美的存在,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和心理满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中;学生兴趣;数学魅力

一、因人施教,全生得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知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因人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分等指导。我常把每班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个等次。“优”是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良”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学习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一般”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通过因人施教,分等指导,让“优”学生“吃得饱”、“良”学生“吃得好”,“一般”学生“吃得了”,这样做使这三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的自信心在每堂课、每个提问、每道题的点滴成功中不断积累,最终凝聚成较充沛的“能量”,促其扬起前进的风帆,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题兴趣,发掘数学魅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19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来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设计适度型问题

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

例如:教“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直接出现方程x2+6x+7=0就问“这个方程怎样用配方法求解呢?”如此一问,学生很难想到把它转化为(x+3)2=2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但若作如下安排①如何解方程(x+3)2=2?②方程x2+6x+7=0与(x+3)2=2实质上有何异同?③如何将x2+6x+7=0化成(x+3)2=2你能得出规律吗?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的方法结论。这样设计的问题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回答踊跃,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2.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例题时,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方法后,设计如下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①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②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③探索题设中四边形的对角线这个条件与所得的四边形有何关系?④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通过上述练习,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些逆向探索的问题,逆向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培养。

3.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体现出自己的解题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掘数学的乐趣所在,促进学习兴趣。

三、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探索最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以旧导新,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达到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并不是按照教师铺的“梯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而是要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逐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积极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来增强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能力。

上一篇:松绑外资进入房地产业得不偿失 下一篇:A股向外资企业亮“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