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院校转型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07:23:49

关于艺术院校转型的思考

摘要:新型本科高校面临转型,新型本科艺术院校同样要在转型中继续生存,因此,找到一条符合艺术院校转型的道路已迫在眉睫。艺术院校有着自身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艺术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转型;艺术院校;培养模式

朱清时说,三十年来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人才。他的话尽管有道理,但也不能全信,话显得有些极端。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少,但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太少,领军人物太少,大师级的人物更是几乎没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几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倒退的,这一点也不假。

现代社会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是一个急需思考的问题。要让孩子成才,首先必须让他们成人。大学生的定位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谐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进取的精神。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抱怨,现在大学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脱节了,很多用人单位都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问题出在哪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基本素质?这些是高校该思考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透露,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将推进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做职业教育。教育部将推出多项举措,力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转型成了当下新型的本科院校最热门的话题。怎么转,也成为无数高校思索的一个难题。目前新型本科院校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当下的艺术院校,转型对艺术院校来说是一次契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一、夯实基础知识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修养,夯实基础知识。

文化与艺术千百年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学者张颐武先生说:“我们读名家名作,就是在与名人交流,就是在进行基因移植;交流深了,基因移植多了,就会形成新的艺术生命”。如果把艺术比作幼苗,那文学就是土壤;如果把艺术比作殿堂,那文学就是基石;如果把艺术比作一种美味的糕点,那文学就是酵母;如果把艺术比作五彩缤纷的霓虹灯,那文学就是光源。文学与艺术是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转化的,并在转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凡艺术家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学基础,人文性往往就成为他们进行艺术创造的击发点。因此,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均衡全体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均衡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让每个同学均衡发展,是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由于艺术的特点和学生审美领悟能力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艺术院校学生发展不平衡并不奇怪。不少艺术大学个别尖子学生脱颖而出,而大多数学生表现平庸,很难适应社会,专业对口率低。经过探索,逐步找到走出局限的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能力开发;以班级单位整体推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都着眼于全体学生,特别是在艺术实践实训上,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表现的场合和发挥的机会;硬性要求,让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艺术院校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展演、作品设计,带动学生参与实践。每年开展艺术节,展示学生的水平。

三、“两大三结合”培养模式

以工作室平台、专业竞赛平台、团队创作平台、社会服务四平台为支撑,形成“两大三结合”培养模式。

“两大”指“大课堂、大舞台”,要求学生在加强校内理论课、基训课的同时,必须迈出教室、走上舞台,走向社会,通过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以项目、剧目的形式,在真实的业态环境中得到锻炼,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直接对应,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三结合”指“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要求在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把握现代科技在艺术应用中的技术技能,鼓励学生为市场设计、为市场生产,将作品变成产品,将产品变成商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要完成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培养力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艺术院校确立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始终注重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

四、结语

当今大学,必须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搞清楚。无论古今中外,大学的精神气质必然是相通的,人才的实质也是一致的。应学习西方大学的历史经验,继承蔡元培所开创的传统,培养精英人才、培养通才,重视哲学和学科方法论的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培养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

上一篇: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研究 下一篇:浅析微电影广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