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信贷截流

时间:2022-09-19 05:32:34

二月信贷截流

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能否顺利执行需待观察,而这种频繁调控,对银行公司治理也带来较大挑战

《财经》记者 董欲晓 白晓鸥 张曼

在控制流动性政策频发之下,2月信贷下滑已在情理之中。

接近监管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2月第一周的信贷总量已经下去了,而且各家银行上报的2月信贷计划规模都比上个月少了许多,有些上个月放贷居前的大行甚至主动停了一些业务。”

这与监管层把一季度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2.4万亿元以内的目标有所接近。根据银行同业估算,今年1月新增信贷规模在1.4万亿至1.5万亿元左右,剔除最后几日回收票据和贷款的数量,最终数据会有所下滑;而二三月份的新增贷款可能因略显强势的调控而下降。

目前,银行除了受制于月度信贷规模,还要接受监管部门对每日业务数据的监测,而央行也通过差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手段加强信贷投放管理。

以息差收益为主的中国银行业,一方面在政策调控下勒紧信贷缰绳,另一方面又面临抢占市场份额的商业化冲动,双重压力令银行业人士无所适从。

内部转向

与去年不同,今年春节在2月,这可能进一步缩减2月信贷量。各银行控制信贷规模,首当其冲的是个人按揭和中小企业贷款。

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北方地区一家分行对内下发文件,要求原则上停发一季度个人按揭贷款,“如果客户有特殊需求,必须上报到个人贷款部,一笔一批,并做好客户解释工作”。该分行的人士透露,房屋和汽车按揭贷款均在此列。

“现在可贷资金有限,重点就是维护老客户,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但很多国有客户在其他银行也有授信,不给他们放贷就容易丢失客户。”上述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也在1月下发文件,要求从2月1日开始,对个贷业务发放额进行控制,实行个贷业务发放每日上报制度,所有发放的贷款均需要上报审批。此外,亦有多家银行收窄个人按揭贷款优惠幅度,将首套房优惠利率由7折升至8.5折。

尽管压缩个人住房贷款措施凌厉,但能腾挪的空间也有限。一般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占大行贷款比例在10%到15%之间,只能有限舒缓规模压力。

建设银行一位沿海分行人士介绍,虽然要求中小企业信贷占新增信贷三分之一,但能不能用完这些额度则不一定。因为目前外贸企业信贷需求变化不大,而且向大银行融资的不多。

另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近期的内部文件中,也要求“各一级分行要管好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严肃纪律、合理安排,指导辖内机构开展规模管理,从规模控制、客户选择、业务定价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此外,各分行要签署月度规模调控确认书,并积极寻求资产出让、信托理财、主动退出、不良清收等多种途径,同时发挥票据融资调节作用,确保将贷款新增控制在指标之内。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人士表示,新的考核标准可能于春节后公布,而春节前已有银行适当调整了考核标准,服从信贷规模控制的目的。

量价转换

大势初定,银行的重心开始转向调整结构、提高价格。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文件中,要求其公司业务部门“以调结构为主题,有效利用规模资源,综合考虑客户关系、风险成本、综合收益、契约约束和利率市场走势等因素,优中选优,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去做业务”。同时,针对产能过剩、“两高一资”、不良率较高的行业,及早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开展潜在风险客户主动退出工作,优化授信行业投向。

从去年底开始,监管部门曾多次提示银行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贷款风险,部分所谓先进产能也出现严重过剩,银行不要跟风贷款。今年年初,银监会和央行再次做出类似提醒。

银行利润来源也从去年冲规模转向提高单笔业务利差收入。

据中国银行有关人士介绍,该行已经主动加强定价管理,调高了公司贷款的利率授权,要求分行普遍提高公司贷款报价,取消或降低利率下浮比例,以价格杠杆调节贷款需求,提高贷款利息收益及整体综合收益。

中国银行已经开始激励提高利差和贷款质量的分行,将在行内贷款规模分配上,重点向利率水平较高、收益较好的分行进行规模倾斜,调减利率较低、收益较差分行的贷款规模。

不过业内人士对提价空间存疑。国信证券分析师邱志承撰写报告称,在贷款供给量仍然较大,贷款超量供给情况下,未来银行议价能力改善程度有限。

去年持续的信贷潮催生了银行“垒大户”现象,突击放贷,抢占市场份额成为银行主流策略,银行大客户贷款利率下浮10%成为常态。

今年银行受到规模控制限制,信贷年初就遭遇“急刹车”,资本金、贷存比等硬指标约束也逐渐加强。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分析师石磊预计,今年的月度信贷可能越往后越低了,甚至都达不到年初预设的7.5万亿元上限。

艰难管控

“现在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的作用都不大,控制信贷主要还是要靠下命令,这才有用。”一名地方央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今年初,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先后采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力度、提高央票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操作工具,希望遏制银行放贷冲动。

“但越是预计到央行要着手控制,银行就越要赶在被管制之前,拼命放贷,抢占市场。”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分析,“年初信贷凶猛,部分或许就是为了躲避可能的信贷控制。”

这种博弈下,就导致今年1月第一周,银行新增信贷达到6000亿元,此后虽然央行和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信贷要“均衡投放”,避免大起大落,但银行新增贷款在两周内连续突破8000亿元、10000亿元和12000亿元,“监管部门多次谈话也还在快速上涨”。

虽然2月初信贷开始回落,但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按现在的控制方法,会使银行每月初的信贷都高冲,越控制越不均衡。

而且,政策调整命令须从总行层层下传,调整也需要时间,很多分行支行无所适从,在银行内部也容易引起冲突。随着近些年市场化改革,银行分行业务流程已转向市场化考核的业绩激励,而总行则往往受到政府计划和行政手段的调控,双轨运行冲突不断。

该人士认为,在目前政策预期不明朗、总行战略层面调控、分行又需要保市场份额保利润的种种作用下,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能否顺利执行需待观察,而这种频繁调控,对银行公司治理也带来较大挑战。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去年谈好的客户,今年信贷收紧无法跟客户交待,眼看着客户流失。现在都关注的是信贷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但也该看看这对金融体系本身的影响。”

“对信贷潮的忧虑,实际上银行内部也有共识。但从操作上来看,从松到紧,挺突然,分行无所适从。”上述人士表示,每个分行都有自己的利润业绩指标。“当然如果‘讲政治’的话,那么急刹车是可以办到的。”

一位深发展(000001.SZ)人士表示,现在“主要是调整结构,偏向实体经济、内需消费”。2月8日,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控制节奏”“调整结构”成为其今年信贷投放的两个原则。

不过在现行总分行体制中,调结构效果有多大则不容乐观。

“总分行制下,分行从总行要来信贷额度,然后从储备的项目中选择放贷,”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比起事业部制,总行在区域上控制信贷多寡,并不能有效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坦言,对于分行来说,做大规模,远比调整结构更有吸引力。只是在信贷大潮中,这种冲动表现得尤为生动而已。■

上一篇:文强“黑市”权谱 下一篇:整编支付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