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2-09-19 05:16:17

论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激励理论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激励作用,以人为本,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保证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作者从高校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归纳出高校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方法。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15-02

当前在高校管理中存在各种影响高校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如何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与新要求,建立一套适合组织创新、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已成为高校管理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1.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既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就与高校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管理能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为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

2.激励是高校管理职能的核心要素之一。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激励就是在分析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自发、主动地贡献力量。

3.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内在需求和积极性。在高校,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是教职工,激励说得通俗就是刺激,使教职员工通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刺激来最大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满足教职工个人需求。

二、高校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相比企业管理有其内在的特殊性,这也是由高校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实现教育管理,不仅要考虑社会管理中的普遍的和共同的职能,还要考虑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特殊职能。

1.高校管理体现“育人“性。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是高校的职能所在,高校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管理育人、教书育人都是高校管理不同于其他社会管理的主要区别。高校的一切硬件设施、活动、制度、软环境等都要体现出为育人服务的目的和保障或者要为育人活动提供精神力量。高校的管理者,不仅要管理,还要育人,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去教育或者影响学生。

2.高校管理体现行政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我国的高校不同于国外的高校,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政府举办的,受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行政人员也同政府机关一样具有行政级别,同时,高校的行政人员往往又都是具有一定学术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等。这样就出现了高校的管理者既行使行政权力又行使学术权力的双向特征。

3.高校管理主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高校的工作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发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肯定会经常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高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育事业才会发展和提高。

三、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

关于激励理论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在几种类型的激励理论中,能比较全面反映激励全过程的就是综合性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他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归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管理人员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制定具有差异化和层次化的激励策略。

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前者是外在因素,后者是内在因素。双因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揭示了内在激励的作用,他对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工作激励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目标的价值估价越高,同时他判断自己获得这一成果的概率越大,则这一成果对他行为的激励力量也越大,对于调动他的积极性的作用也越大。

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工作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所得相对报酬的影响。

5.综合激励模式。综合激励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波特和劳勒提出的。这一模式较为全面地说明了激励内容的全部内容,几乎包含了上述几种激励理论的内容。这是一个激励努力绩效报酬满意以及从满意反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从对综合激励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的管理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效果,就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如何根据各人能力进行分工,如何设定合适的工作目标,给予什么奖励才能适合不同人的需求来激发积极性,设定什么样的有效奖励制度能使教职工不断保持积极性,如何进行公平考核才能使教职工感到公平、合理和满意。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物质激励。恩格斯曾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要做好管理也一样,没有物质的激励是不行的。分配制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一方面可以尽量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各种物质奖励机制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热情。

2.情感激励。高校管理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对教职工政治上信任,思想上理解,业务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要不时地将学校的温暖和关怀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创造一些能使教职工行使主人权利的机会,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工作热情。

3.培训激励。对教职工也要根据情况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管理培训等,通过培训能让新教职工尽快投入工作,能让老员工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能使教职工拥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乐观进取的心态,持久的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坚持学习的态度。

4.评价激励。学校对教职工进行评价时,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也要制定一些考核机制,因此这些考核机制的制定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制定的过程要让普通的教职工参与,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5.榜样激励。在高校中可以树立体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突出、积极进取的模范先进人物作为榜样,他们在教职员工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能够带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并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激励理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它对提高学校管理绩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得越科学、越全面,效果就越好。激励教职工是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的一个重点,也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德良.论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2]李培俊.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的思考[J],新视点,2004,(5).

[3]杨海红.试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2).

[4]乔忠.管理学(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宋继碧(1979-),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省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办公室主任,职称为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上一篇:浅谈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 下一篇:浅谈大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