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听课对小学语 文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9-19 05:01:26

跨学科听课对小学语 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小学语文教研会多年前提出了“跨学课听课”,鼓励老师们走出学科领域,多听不同学科的课,不同类型的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跨学科听课,可以影响语文教学,主要体现在促生了多元的教学设计;促成多途径的资源共享;促进多内涵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听课;小学语文教学;影响

“减负增效”,顾名思义即是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背负着“少慢差费”的骂名,为甩掉它,教育专家们做过各种尝试: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推行新的课程标准等等,目的就是想为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早在10年前,学校领导就鼓励教师多一些跨学科听课。自己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通过这样的听课,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可以互相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为学校教学服务。

课堂讨论与多元作业

2013年11月,笔者在台湾的学校参观期间,听了两节社会课,印象深刻的是一节六年级的社会课,探讨社会进步了,家庭角色的转变。我很认真地听这节课,发现老师讲课时间只用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享收集到的资料,探讨社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接下来的25分钟用于给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主题是城市发展了,家庭成员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在25分钟里,老师都是安静地站在讲台边上,与座位上的学生一起观看各个小组的表演,只是每一个小组表演结束后,老师就会就刚才的表演质疑,比如:妈妈要外出工作,回家后就想休息,奶奶因此指责妈妈,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每一次的讨论,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我更欣赏的是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种师生关系在这节课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课堂结构来看,教师采用的是问题聚焦法,将教学内容聚焦到一个一个问题中,使学生们有的放矢。这样一来,老师就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听完后,我在想:社会课可以这样上,语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采用这种问题聚焦法,以问题为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这不就解决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了吗?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尝试问题聚焦法。比如,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组课文都是说明性文章,学习的要点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考虑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这组课文的要点,所以,我将整组课文进行了整合: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于是,我在教学了《鲸》一课后,就设计了学习单,以辨析说明方法为问题导向,融合园地的口语交际、交流平台,供学生自学,既有效地整合了单元的学习内容,又落实了教学难点。原本需要8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用4个课时就解决了,提高了教学效率。

笔者制作的这份学习单,并没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相反激发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课堂上以讨论为主,课后作业呈现也多元化。

多途径资源共享

尽管学科不同,但我们深入课堂,仍能看出点门道。语文课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完成一篇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习作,而笨手笨脚地操作着实验仪器;科学课上,科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以完成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虽绞尽脑汁,仍觉力不从心。为什么两位老师之间不沟通衔接呢?如果有了沟通和衔接,就可以省很多事了。

前两年,我听过的一节科学课《麻雀和蜻蜓》,这是一节常识性的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标本、课件、视频等媒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弄清鸟类与昆虫的概念。试想,这一节课教师需要准备多少教学资源?如果不是恰巧听了这节课,我都不知道学校竟有如此之多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中有些也可以移植到语文课堂中。

我去年年底在南澳州一所小学听过的一节二年级的科学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筛子,并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撰写。这节课,老师采用的教具都来自自家的厨房:筛子、蛋糕粉、爆谷、砂糖。学生在分组活动中,一边做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那一份份图文并茂的实验记录,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指导观察报告和实验报告最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跨W科听课,让我们发现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也让我们想到了跨学科教研的可行性。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研究课题。

促进内涵专业发展

跨学科听课、评课,使教师们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发现了全新的教育景观,并有效激活了教学新思维。

从近几年众多的听课经历中,我发现体育老师除了阳刚帅气,上起课来也很讲究设计的完整性,力求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技巧;数学老师并非“老学究”,数学课堂除了逻辑性很强以外,还充满笑声;英语老师非常活泼,英语课堂就非常活跃;音乐老师除了会唱会弹会跳,讲起故事来一样动听……原来并非语文老师才需要读写说练,其他学科的老师同样具备这些素养,我们学校几位体育老师的硬笔书法就比语文老师还好!看来,语文老师光会读书、说教还不行,语文老师还必须有那么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绝活。这就让我想起在澳洲考察的时候了解到的教师资格的取得。在南澳洲,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士必须熟悉2至3门以上的学科教学,要不然是拿不到我们所说的教师资格证的。当时觉得这样的要求“好高”,但现在想起来,我们也有这样的必要,专科专学,在小学来讲并不合适。一个老师,能熟练掌握2至3门学科,那么这个老师就必然熟悉学科之间的联系,备起课来就自然会考虑多一些,教法也会多一些,这样自然也就丰富了老师的个人素养内涵。

记得去年在新兴实验小学听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我之前,已有很多人上过这课,正所谓“珠玉在前”,要想上出新意,好像也不容易。设计时,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美术老师上过的《字的艺术》,李老师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美术技巧,把中国文字进行美化,使其呈现艺术特色。这个设计启发了我。作为人物学习单元,除了用文字描绘人物,是不是可以尝试用漫画和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呢?于是,我把再现人物形象放进了课堂,把人物漫画设计放到了课外。学生有了之前的文字品读,心理揣摩,在现场表演环节很是传神和精彩,课外的任务设计也相当不错。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身为语文教师,走出语文课堂,初尝跨学科听课带来的优势。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时说:“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想既然各国之间的文明互融都讲求“兼收并蓄”,我们学科间的互学互融,不更应该“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王亚.关于跨学科听课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3(2A):39-39.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端城小学)

上一篇:“边缘学生”引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活动指导常态化 助力成长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