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9-19 03:53:02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广大教师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调查与分析

1 学生质疑提问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

1.1 研究目的

研究初中学生质疑提问情况与个体的学习动机、物理学习兴趣是否存在相关;初中学生质疑提问情况与学业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1)被试:研究被试为南昌几所中学的320名学生。(2)测量工具:①质疑提问情况问卷,测量学生质疑提问的基本情况及其归因取向。②学习动机问卷,测量学生内在和外在动机取向。③物理学习兴趣问卷,测量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④学业成绩指标: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暑假期末各门功课的联考平均成绩为指标。

1.3 实施过程

以班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待他们完全理解答题要求后再作答。

2 提出问题能力的测试统计结果

2.1 提出问题的数量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4%的学生提不出问题;25%的学生能提出一至两个问题;51%的学生能提出三个问题;20%的学生能提出四个以上的问题,在提出一至两个问题中,性别差异不大,在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中,男同学的数量多于女同学。

2.2 提出问题的水平

从测试统计结果可以看出:72%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属于低层次的水平,其中几乎没有性别差异;20%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层次的水平,其中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同学能力稍强;8%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属于高层次的水平,其中性别差异不大。

2.3 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1)多数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能提出一定数量和低层次水平的问题,缺乏提出多数量问题和更高水平问题的能力。(2)少数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过程中,具有“揭示规律”、“独创”、“发现”的特征,提出问题能构成物理问题,有些学生有较丰富的联想,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提出了一些新意的问题。(3)大部分同学对这种具有广阔性和发散性的思维活动感兴趣。在问卷调查中,有83.3%的学生对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活动感兴趣。(4)陈述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不能恰当地陈述问题,只能用“为什么”提出问题,表达单一,不能及时地转换问题。如把“为什么”转换成“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从而限制了思维,使陈述的问题缺乏探究方向。

召集学校部分老师就学生提问状况进行了座谈,具体情况是:(1)主动向老师提问的人很少,偶尔有人提问,问的问题多数是在完成作业时遇到不能解的习题,学生间交流的问题也常属于此类问题。对课本、教学辅导资料、老师的讲解质疑的同学更是鲜见,有时学生发现了问题,但表述困难,抓不住问题的本质。(2)老师们也袒露了对学生提问的一些认识偏差:认为提问是教师备课时钻研的问题,答问是学生的责任,不信任学生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3)老师们也谈到了共同的教学现状: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教学过分迁就惰性思维的学生,对勤思好问的学生未留下思考、质疑的机会。(4)教学过程过分忠实于教案。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问的问题,教案中有的没预想到。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像不是教学中所要得的现像,而教师仍在津津有味地按原计划执行教案,忽视学生问题,淡化了学生的提问。(5)课堂问答单调也阻碍了学生的提问。所谓“启发式”,在很多老师那里被异化成了“问答式”。教育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没有学生提问的机会。(6)有些老师也认识到学生提问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提问可以反馈教学,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太肤浅而不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那么教师应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根据学生提问的水平因材施教。

3 影响提出问题的因素分析

3.1 影响提出问题的认知因素

(1)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2)迁移。教师应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概括化程度。(3)定势。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4)表征。任务在于正确地感知和理解问题,弄清问题的性质,发现问题情景中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问题的关键,并选择最佳的表征方式。(5)认知策略。集中注意是条件,善于记忆是基础,巧妙而敏捷地组织信息是关键,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技能则是提出问题的保证。

3.2 影响提出问题的个性因素

(1)动机。好奇心会时时让人感到一些问题在向他挑战,他才会对各种新观念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他孜孜不倦地提出问题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2)兴趣。它使学生乐有所为,欲罢不能。(3)意志。提出问题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如任务繁重、他人讥笑、消极悲观的情绪、胆怯懒惰的性格、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那就会遇难而退,一事无成。

3.3 影响提出问题的环境因素

3.3.1 学校环境。①学生集体:良好的班集体使班级内成员在提出问题时能相互启发,互相承认彼此的价值,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彼此尊重和理解。②教师的教学风格,民主型教师能以平等的太度对待学生,不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他们能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教师的见解。思维型教师:这类教师善于通过自己的施教行为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善于围绕教材激发学生去分析事物、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他能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无语处”有话、“习以为常处”发现不寻常之处。创造型教师:灵活、有创新的欲望,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注意、易于忽视的问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对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计划,能持欢迎态度,教学中充满创造活力,时刻激励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3.3.2 家庭环境。父母的管教方式和家庭气氛是影响儿童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如果家庭教育过分严格,家长过分要求儿童服从,儿童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差,如果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家长注意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情况就会好得多。

3.3.3 社会环境。过分重视成绩,使学生只能在已有社会规范内追求学业成功,而不敢对失败可能性较大的未知事物冒险。标新立异者被视为异端,好提问题者被视为“多事”,在社会生活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去遵从大众,迎合别人。

总之,只有对影响提出问题的因素做出深入的分析,才能制定出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上一篇:儒家的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观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