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实践 培养应用意识

时间:2022-09-19 03:24:26

探索数学实践 培养应用意识

一、创设活动情境,提升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课程改革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创设活动情境,优化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提升数学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

例如四年级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这一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活动。在一块平坦的水泥地上,我预先用木板和砖块搭建了30°、45°、60°、75°的四个斜坡,提出活动要求:这四个坡长度相同,但坡度不同。请每组同学选择一个斜坡,把相同的圆柱铁罐从坡顶开始滚下去,看哪组的铁罐滚得远。话音刚落,下面炸开了锅,各小组的学生议论开了,许多学生提出要选坡度稍大或最大的,其中有一组学生基本都认为选75°的斜坡最合算,铁罐会滚得最远。终于,在学生的议论和我的协调中,各组确定了坡度,开始进行比赛了……“呀,怎么会这样?”学生又是一阵惊叹,议论声更大了。这时我说道:“同学们,比赛中我们发现75°的斜坡上滚下的铁罐并不是最远的,45°的却最远,那到底怎样角度的斜坡滚下的铁罐最远呢?大家可以根据刚才的情况再来选择其他的角度进行实验,看看怎样角度的斜坡滚下的铁罐最远呢?”同学们热情高涨,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原因,都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紧接着,各组又选择了30°~60°(紧邻45°)的各种斜坡进行了实验,在共同的努力下,较为顺利地验证得出了“45°坡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这一科学结论。

以上教学,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来解释现象,并通过实际的比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习主动性;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的提升,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而且这里对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我们也要注意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想,更要认可学生源自于生活的见解,因为数学本身就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种纯理论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

二、加强活动体验,激发数学情感

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激发数学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营造高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较好地促进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例如五年级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一课,我充分注重学生活动的体验,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学伊始,我从学校要申报部级绿色学校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件引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紧接着,先让学生来计算学校规则图形类的绿地面积,再引入到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类的绿地面积(如图1)。提出:“你会怎样来计算这块绿地的面积?计算时需要哪些数据?”随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定比例的纸质图形进行操作,量出相应数据,计算面积。在汇报交流中,学生提出了多种割、补的方法,要测量的数据个数也出现了不同。在学生的展示和交流中,我对各种方法都给予了肯定,但适当地评价了方法间的区别,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尝试的成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随后,我又出示了其他几个不规则图形(如图2)。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两个图形进行操作,测量并计算面积,并在小组内适当交流自己的方法。在展示汇报中,学生能较好地选择合适的割或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随后的课后活动中,我还带领学生分组实际测量了几个不规则的花坛和草坪面积)。课的最后,我提出:“由于学校的实际绿化面积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现在我们帮助学校在几个区域设计一些花坛,并算出面积,来提高我校的绿化面积。大家想试试吗?”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都在方格纸上(方格边长为1厘米,相对于实际1米)认真进行设计,之后的作品交流展示,气氛也极为热烈。

以上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强,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引发了求知欲望。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下的多层次的实际操作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中还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注重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充分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进一步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三、丰富活动内容,感受应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体现其应用价值”。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而实践活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让学生既理解知识,又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更好地逐步形成。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五年级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后,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先根据书本提供的画上树叶的方格图,让学生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叶子面积,即时巩固计算方法;接着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树叶,在自己预先估计面积的基础上,平铺于方格纸上(方格边长为1厘米)计算面积,计算出面积后并和估计情况进行比较,体验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接着再利用上面的方法来进一步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同样可先估计再利用方格图计算比较;最后我还利用教室地面(如右图)进行计算,地面是由一个个约1平方米大小的水泥方块拼成的,让学生先估计一个方格的大小,然后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其中由于地面边缘(接近墙体部分)是一圈没有划分的长方形围成的,许多学生提出了边缘面积是否考虑的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喜,随之我就引导学生一起合理地估计了地面边缘部分面积,加在前面计算得出的面积上,这样使得出的地面总面积更为准确。之后我还提供教室的实际面积,让学生进行了对比,进一步体会所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以上教学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紧密联系了实际。只有这样,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才会启迪学生积极的思维,才有可能萌发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生活寻找数学,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一种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从心底滋生,数学应用意识也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总之,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和一两次的尝试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切实实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下一篇:初中物理入门教学探讨